劄
拼音
zhā笔顺
丿 一 丶 丿 一 丶 丿 丶 一 丨 𠃍 一 丨 亅同音字
拼音为zhā的字 拼音为zha的字基础解释
同“扎”。详细解释
〈动〉
针刺
是谁偷劄破窗纱,透东风一丝寒峭。——明· 沈仕《题情》
又如:劄青(在手臂上刺上图案花纹,用颜色涂之)
驻扎
彦舟又自 随州领人马至府城下,围绕劄寨。—— 宋· 陈规《守城录》
站立
初学则要牢劄定脚与他捱,捱一豪去,则逐旋捱将去,此心莫退,终须有胜时。——《朱子全书》
另见 zhá
〈动〉
书写 。
如:劄记
眨 。
如:劄眼(眨眼。喻时间极短)
〈名〉
旧时的一种公文
刻闻上峰将彻底根究,并劄上海道,会商制造局,设法前往捞取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又如:劄付(官府中上级给下级的公文);劄文(即劄付)
另见 zhā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劄-中華語文大辭典劄札1ㄓㄚˊzhá1.筆記。[例]~記。2.書信。[例]信~。3.公文。[例]~子|~文。∥通「札」。劄札2ㄓㄚˊzháㄓㄚzhā1.〈書〉扎;刺。[例]猛~其臂。2.〈書〉駐紮。[例]圍城~寨。3.〈書〉站立。[例]主忠信是~腳處。劄劄3ㄓㄚˊzhá中醫上指針刺。
劄-漢語大字典劄
劄(一)zhā 《廣韻》竹洽切,入洽知。
针刺。《玉篇·刀部》:“劄,以針刺也。”
(二)zhá
同“札”。1.旧时的一种公文。通称为“劄子”。有奏事的,也有下行的。《正字通·竹部》:“劄,牋劄,用以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劄子。”2.无封的信。明楊慎《丹鉛雜録·珊瑚鈎詩話》:“尺牘無封,指事而陳者,劄子也。”宋文天祥《與廬陵陳知縣堯舉書》:“剽聞前茅在郊,謹具劄子候迎,臨風馳往。”3.笔记。“札記”也作“劄記”。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ā
1、[劄地]zhā dì
落实,解决。
2、[省劄]shěng zhā
古代中枢各省的文书。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六:“其登科时年甚少,復中法科,继闻以法科进者不大拜,悔之,不受省札。”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省札既下,吴农丞 辨析状云:‘革 弟 蒙,分符罔功,以病丐祠。增秩改麾,既被缴驳,圣恩宽大,遂畀祠廪。’”
3、[劄文]zhā wén
即札付。
4、[屯劄]tún zhā
亦作“屯札”。驻扎。
5、[纸劄]zhǐ zhā
见“纸札”。
6、[素劄]sù zhā
白纸。
7、[遗劄]yí zhā
前代留下的书籍簿册。 清 朱彝尊 《沉上舍南还诗以送之》:“暇便操土风,先民有遗札。”
8、[御劄]yù zhā
见“御札”。
9、[劄青]zhā qīng
在手臂上刺上图案花纹,用颜色涂之。
10、[书劄]shū zhā
同“书札”。
11、[劄客]zhā kè
不呼自来以演唱佐酒的下等妓女。
12、[奏劄]zòu zhā
亦作“奏札”。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
13、[劄眼]zhā yǎn
眨眼。喻时间极短。
14、[劄付]zhā fù
官府中上级给下级的公文。《水浒传》第六七回:“且説 凌州 太守接得 东京 调兵的勅旨并 蔡太师 札付,随请兵马团练 单廷珪、魏定国 商议。”《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 从 浦口 过 江,进了京城,验了札付,到了任。”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金以坏和议而亡》:“正大 八年,行省忽以札付下 襄阳 制置司,约同御北兵。且索军餉。札付者,上行下之檄也。”
zhá
1、[住劄]zhù zhá
见“住紥”。
2、[劄记]zhá jì
见〖札记〗。
3、[恶劄]è zhá
见“恶札”。
4、[告劄]gào zhá
即告身。宋 李纲《与吕安老提刑书》:“空名告札,昨 荆 广 宣司初不曾申请降到,惟有 韩京 缴到数道。”《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大尹再三不决,猛省思量:‘有告札文凭是真的。’”参见“告身”。
5、[白劄子]bái zhá zǐ
指已拟定而未用玺的诏令。宋 洪迈《容斋五笔·宗室覃恩免解》:“迈 以待制侍讲内宿,适蒙宣引……时所携只是白札子,蒙径付出施行。遂一例免举。”《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自军兴以来,机速事皆以白札子径下,有司既报行,然后赴给、舍书押降敕。”《明史·刘体乾传》:“踰年詔趣进金花银,且购猫睛、祖母緑诸异寳。已 上书力諫,体乾 请从 已 言,不纳。内承运库以白札索部帑十万。”
6、[诰劄出身]gào zhá chū shēn
官吏任用资格的文书。《宣和遗事》前集:“太守判道:‘杨志 事体虽大,情实可悯。将 杨志 誥札出身尽行烧毁,配 卫州 军城。’”
7、[撩东劄西]liáo dōng zhá xī
犹言舍此就彼。《朱子全书》卷六:“若撩东札西,徒然看多,事事不了,日暮途远,将来荒忙不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