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旒
拼音
qián liú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qián的字 拼音为liú的字 拼音为qian的字 拼音为liu的字基础解释
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则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唐 柳宗元《界围岩水帘》诗:“忽如朝 玉皇,天冕垂前旒。”宋 曾巩《洪范传》:“人之於视听,有能察於閭巷之间,米盐之细,而不知蔽於堂阼之上、治乱之几者,用其聪明於小且近,故不能无蔽於大且远也。古之人知其如此,故前旒蔽明,黈纊塞聪。” 2.指代帝王。宋 苏舜钦《哭师鲁》诗:“予才入册府,俄作中都囚。飞章立辨雪,危言动前旒。”详细解释
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则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唐 柳宗元 《界围岩水帘》诗:“忽如朝 玉皇 ,天冕垂前旒。” 宋 曾巩 《洪范传》:“人之於视听,有能察於閭巷之间,米盐之细,而不知蔽於堂阼之上、治乱之几者,用其聪明於小且近,故不能无蔽於大且远也。古之人知其如此,故前旒蔽明,黈纊塞聪。”
指代帝王。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予才入册府,俄作中都囚。飞章立辨雪,危言动前旒。”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前旒-汉语大词典前旒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则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唐柳宗元《界围岩水帘》诗:“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
●宋曾巩《洪范传》:“人之于视听,有能察于闾巷之间,米盐之细,而不知蔽于堂阼之上、治乱之几者,用其聪明于小且近,故不能无蔽于大且远也。古之人知其如此,故前旒蔽明,黈纩塞聪。”
2.指代帝王。
●宋苏舜钦《哭师鲁》诗:“予才入册府,俄作中都囚。飞章立辨雪,危言动前旒。”
前旒十二
【出典】 《礼记·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
【释义】 旒,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古代帝王的冕冠规定有十二旒。后因以十二旒喻指皇帝。
【例句】 ①坡上主人归无计,梦泛沧波清泚,曾拜奏、前旒十二。(魏了翁《贺新郎·张总领生日》2370)这里说张总领曾拜奏过皇帝,以表明其不同一般,意在称美。②曾把古今兴亡事,奏向前旒十二。(魏了翁《贺新郎·管待杨伯昌劝酒》2370)这里说杨伯昌曾向皇帝陈说古今兴亡之事,意在赞美他忠梗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