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liú

释义:1.〈书〉古代旗帜边缘上的垂饰飘带。2.古代皇帝礼帽前后下垂的玉串。

组词

玉旒 邃旒 凝旒 旒扆 旄旒 九旒冕 功归冕旒

拼音

liú

笔顺

𠃌 丿 丿 𠃋 丿

同音字

拼音为liú的字 拼音为liu的字

基础解释

1.旗子上的飘带。 2.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

详细解释

〈名〉

  1.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2.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旒-中華語文大辭典

旒旒ㄌ丨ㄡˊliú1.〈書〉旗子上垂下來的綵帶飾物。[例]龍旂九~(《史記‧卷二十四‧樂書》)。2.〈書〉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例]天子玉藻,十有二~(《禮記‧玉藻》)。

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旒 liú
① 名古代旗帜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论衡·变动》:“旌旗垂~。” ② 名古代帝王礼帽上前后悬垂的玉串。东方朔《答客难》:“冕而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iú

1、[冕旒]miǎn liú

天子的礼帽和礼帽前后的玉串。旒(liú)。

2、[垂旒]chuí liú

1.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2.指帝王。 3.指居侯王之位。

3、[丹旒]dān liú

丹旌。

4、[旒冕]liú miǎn

綖板。

5、[旒扆]liú yǐ

1.借称帝王。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称。 2.借称帝位。

6、[凝旒]níng liú

1.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 2.代称帝王。

7、[画旒]huà liú

旗子上的彩色饰物。

8、[旒旍]liú jīng

见“旒旌”。

9、[旄旒]máo liú

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

10、[旒苏]liú sū

旒旗的垂饰。

11、[龙旒]lóng liú

龙旗。

12、[赘旒]zhuì liú

赘,连缀;旒,旌旗上的飘带。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公羊传·襄公十六年》:“君若赘旒然。”何休 注:“旒,旂旒;赘,繫属之辞,若今俗名就壻为赘壻矣。以旂旒喻者,为下所执持东西。”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王大誓师旅,兴言感慨,荡清上国,拯厥赘旒。”清 潘耒《烈士行赠赵义庵》诗:“苦言奔驰不称意,一官束体如赘旒。”章炳麟《答学究》:“以囚之则君若赘旒,而位号未改,幸四邻可以无动。”

13、[蔽旒]bì liú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明 李东阳《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14、[宸旒]chén liú

帝王之冠。借指帝王。唐 无名氏《梅妃传》:“忆昔 太液 清波,水光荡浮,笙歌燕赏,陪从宸旒。”明 陈汝元《金莲记·首引》:“幸 子由 申救,远謫 黄州,不久量移 儋耳,重拜宸旒。”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笏囊佩袋》:“嘉靖 初年,世宗 升殿,尚宝卿 谢敏行 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15、[采旒]cǎi liú

指古代帝王冠冕上的玉饰。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孔颖达 疏:“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名玉藻。”后以“采旒”指帝王。

16、[扆旒]yǐ liú

皇帝的代称。旒,帝冕。

17、[旗旒]qí liú

1.亦作“旂旒”。指铭旌。 2.泛指旌旗。

18、[旒旐]liú zhào

指铭旌。

19、[珠旒]zhū liú

1.皇冕前后的珠串。常借指帝王。 2.比喻似珠饰冕旒之物。

20、[韬旒]tāo liú

犹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21、[旒翣]liú shà

丧葬时用的铭旌与翣柳。

22、[旒紞]liú dǎn

冕冠上悬垂的玉串。

23、[旒旌]liú jīng

1.亦作“旒旍”。有垂旒的旌旗。 2.指铭旌。

24、[邃旒]suì liú

本指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借指皇帝。

25、[彩旒]cǎi liú

亦作“綵斿”。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

26、[玉旒]yù liú

古代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常以代称天子。

27、[旒纩]liú kuàng

1.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 2.借称帝王。

28、[旌旒]jīng liú

亦作“旌斿”。旌旗。

29、[前旒]qián liú

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则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唐 柳宗元《界围岩水帘》诗:“忽如朝 玉皇,天冕垂前旒。”宋 曾巩《洪范传》:“人之於视听,有能察於閭巷之间,米盐之细,而不知蔽於堂阼之上、治乱之几者,用其聪明於小且近,故不能无蔽於大且远也。古之人知其如此,故前旒蔽明,黈纊塞聪。” 2.指代帝王。宋 苏舜钦《哭师鲁》诗:“予才入册府,俄作中都囚。飞章立辨雪,危言动前旒。”

30、[旒缀]liú zhuì

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附赘。唐 杜甫《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仇兆鳌 注:“《诗》:‘为下国缀旒。’注:‘缀,结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为诸侯所繫属,如旗之縿为旒所缀也。’《公羊传》:‘君若缀旒然。’刘琨《劝进表》:‘国家之危,有若缀旒。’”按:《公羊传·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赘旒然”。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本原既得,不独《蓉渡》为糟粕,即《乌丝》《载酒》亦成旒缀。”

31、[旒旗]liú qí

含义旒旗 指铭旌,古人用以书德行。历史记载《文选·潘岳》:“行以号彰,德以述美。敢托旒旗,爰作斯诔。

32、[辰旒]chén liú

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画日、月、星,垂十二旒。

33、[缀旒]zhuì liú

1.亦作“缀斿”。亦作“缀游”。犹表率。《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 传:“缀,表;旒,章也。”郑玄 笺:“缀,犹结也;旒,旌旗之垂者也。”马瑞辰 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为表,故《诗》缀旒并言,以喻 汤 为下国表则也。”《魏书·礼志四》:“非所以仪刑万国,缀旒四海。”宋 王安石《后殿朝次偶题》诗:“百年文物士优游,万国今方似缀旒。” 2.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董仲舒、刘向 以为先是 晋 为 鸡泽 之会,诸侯盟,又大夫盟。后为 溴梁 之会,诸侯在而大夫独相与盟。君若缀斿,不得举手。”颜师古 注:“应劭 曰:‘斿,旌旗之旒,随风动摇也。’言为下所执,随人东西也。”《后汉书·张衡传》:“夫 战国 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降及 怀 愍,缀旒而已。” 3.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土风不諳,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猾胥,而官为缀旒也。” 4.比喻国势垂危。《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张铣 注:“旒,冠上垂珠,而缀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悬。然,辞也。”《魏书·肃宗纪》:“祖宗盛业,危若缀旒,社稷鸿基,殆将沦坠。”《旧唐书·玄宗纪上》:“大业有缀旒之惧,寳位深坠地之忧。”《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观今日国势,危如缀旒。” 5.用以比喻情况危急。唐 孙揆《灵应传》:“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贞,狂童凌其寡弱,缀旒之急,安得不少动仁人之心乎?”

34、[十二旒]shí èr liú

1.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 2.借指天子。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旒的反义词 旒的近义词 旒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旒能组什么词
  • 旒能组什么词语
  • 旒可以组什么词
  • 旒可以组什么词语
  • 旒字可以组什么词
  • 旒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旒字能组什么词
  • 旒字能组什么词语
  • 旒字开头的成语
  • 旒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