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
拼音
jì笔顺
丿 丨 一 丨 ㇇ ㇏同音字
拼音为jì的字 拼音为ji的字基础解释
1.技巧,才能。2.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同本义
伎,与也。——《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
同“妓”。歌女,舞女
伎女楼上,坐而择食。——《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又如:伎人(女歌舞艺人);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泛指歌舞表演
杂伎,艺以为珩。——张衡《思玄赋》。旧注:“手仗曰伎。”
又如:伎船(以歌舞色相为业的游船);伎乐(古代俳优所奏的音乐);伎伎(形容奔走的样子)
旧指医卜历算之类方术 。
如:伎道(方术);伎数(方伎数术);伎坊(教坊)
通“技”。技艺,本领
无他伎。——《书·秦誓》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故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应》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颜氏家训·勉学》
卜者,世之余伎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卜》
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又如:伎痒(极想施展本领;动心);伎力(技能与勇力)
才智;才能 。
如:伎艺(技能;才艺);伎曲(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1. 伎 [jì]
- 伎 [jì]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同本义
伎,与也。——《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
同“妓”。歌女,舞女
伎女楼上,坐而择食。——《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又如:伎人(女歌舞艺人);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泛指歌舞表演
杂伎,艺以为珩。——张衡《思玄赋》。旧注:“手仗曰伎。”
又如:伎船(以歌舞色相为业的游船);伎乐(古代俳优所奏的音乐);伎伎(形容奔走的样子)
旧指医卜历算之类方术 。
如:伎道(方术);伎数(方伎数术);伎坊(教坊)
通“技”。技艺,本领
无他伎。——《书·秦誓》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故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应》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颜氏家训·勉学》
卜者,世之余伎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卜》
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又如:伎痒(极想施展本领;动心);伎力(技能与勇力)
才智;才能 。
如:伎艺(技能;才艺);伎曲(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伎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伎伎ㄐㄧˋ ㄐㄧˋjì jì步行舒緩的樣子。《詩經.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伎伎-汉语大词典伎伎行步舒展貌。
●《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
●毛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
●郑玄笺:“鹿之奔走,其势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说“伎伎”为速行之貌。
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ì
1、[伎俩]jì liǎng
不正当的手段:骗人的~。
2、[歌伎]gē jì
以歌舞为业的女子。
3、[伎懩]jì yǎng
见“伎痒”。
4、[音伎]yīn jì
见“音技”。
5、[逞伎]chěng jì
见“ 逞技 ”。
6、[伎痒]jì yǎng
1.亦作“伎懩”。谓有所擅长,遇机会即欲表现,如痒难忍。 2.泛指欲望强烈。
7、[伎巧]jì qiǎo
1.技术,技艺。《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陶宏景 注:“伎巧,谓百工之役。”《后汉书·宦者传·单超》:“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驃骑者一人,骑而持帜前行,后骑继之,各于马上呈弄伎巧,盖以习骑乘云。” 2.指精美奇巧的工艺品。《东观汉记·刘般传》:“时五校尉官显职闻,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毕给,故多以宗室肺腑居之。”《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酖毒。”宋 苏舜钦《谘目二》:“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 3.指工艺匠人。《魏书·太祖纪》:“徙 山 东六州民吏及 徒何 高丽 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餘口,以充京师。”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酒楼》:“北去 杨楼 以北,穿 马行街,东西两巷谓之大小货行,皆工作伎巧所居。”
8、[营伎]yíng jì
见“营妓”。
9、[伎曲]jì qǔ
谓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10、[方伎]fāng jì
见“方技”。
11、[薄伎]báo jì
薄技。
12、[末伎]mò jì
1.古指工商业。汉 荀悦《申鉴·时事》:“絶末伎,同本务,则事业脩矣。” 2.不足道的技艺。晋 张华《励志》诗:“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蒲卢 縈缴,神感飞禽。末伎之妙,动物应心。”唐 刘肃《大唐新语·惩戒》:“高宗 朝,姜恪 以边将立功为左相,阎立本 为右相。时以年饥,於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经。’以末伎进身者,可为炯戒。”明 刘基《赠弈棋相子先序》:“盖棋,末伎也,而有用兵之道,可以通人之智。”
13、[伎儿]jì ér
指歌舞艺人。《百喻经·伎儿作乐喻》:“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新唐书·于志宁传》:“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輒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寧,殿下可不思之?”清 吴伟业《王郎曲》:“梨园子弟爱传头,请事 王郎 教絃索,耻向王门作伎儿,博徒酒伴贪欢謔。”
14、[倡伎]chāng jì
1.古称以歌舞杂戏娱人的男女艺人。《后汉书·梁冀传》:“冀、寿 共乘輦车……游观第内,多从倡伎,鸣钟吹管,酣謳竟路。”《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三年》:“吴主 悲喜,迎拜於东门之外。既入庙,比七日三祭,设诸倡伎,昼夜娱乐。”《云笈七籤》卷四十:“不得躭著歌舞,以作倡伎。” 2.娼妓。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张安贫儿镂臂文》:“唐 宋 间恶少,竞刺其身……国朝此风遂絶。惟冶游儿与倡伎密,或札刺名号,以互相思忆。”姚华《曲海一勺·明诗跋》:“倡伎以色事人,不能风雅。”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倡伎就大抵穿着‘利屣’,穿得久了,也免不了要‘趾敛’的。”
15、[伎作]jì zuò
指手艺人。《魏书·任城王传》:“六曰逃亡代输,去来年久者,若非伎作,任听即住。”《北史·韩麒麟传》:“仰惟 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沽,各有攸处。”
16、[材伎]cái jì
见“材技”。
17、[国伎]guó jì
犹国乐。
18、[伎坊]jì fāng
教坊。
19、[才伎]cái jì
见“才技”。
20、[奏伎]zòu jì
见“奏技”。
21、[口伎]kǒu jì
见“口技”。
22、[伎家]jì jiā
指以歌舞或出卖色相为职业的女子。
23、[伎工]jì gōng
在宫廷中供奉的歌舞艺人。
24、[手伎]shǒu jì
见“手技”。
25、[伎伎]jì jì
行步舒展貌。
26、[女伎]nǚ jì
见“女妓”。
27、[声伎]shēng jì
1.亦作“声妓”。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2.亦作“声技”。指歌舞等技艺。
28、[百伎]bǎi jì
1.各种伎俩。 2.各种伎艺。
29、[仙伎]xiān jì
谓非凡的技能、本领。
30、[神伎]shén jì
见“神技”。
31、[绳伎]shéng jì
1.亦作“绳技”。亦作“绳妓”。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玄宗 开元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也。” 2.指绳技艺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绳伎 红娘子 反,掳 信,强委身焉。”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难女》:“昔闻 献县 来一绳技,有姿色。”
32、[骋伎]chěng jì
见“骋技”。
33、[伎荷]jì hé
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
34、[淫伎]yín jì
无益的技艺。指制造奢华物品的技艺。
35、[伎乐]jì lè
1.音乐舞蹈。《孔子家语·辩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唐 韩愈《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清 梅曾亮《黄个园传》:“君蓄名画数千,而不好伎乐。” 2.指歌舞女艺人。《新唐书·田布传》:“布 号泣固辞,不听,乃出伎乐,与妻子宾客诀曰:‘吾不还矣!’”《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腾 乃陈伎乐於城下一面,獠 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腾 潜师三面俱上,斩首万五千级,遂平之。”明 李东阳《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
36、[绝伎]jué jì
见“絶技”。
37、[伎道]jì dào
方术。
38、[灯伎]dēng jì
以灯彩为道具的舞蹈。
39、[曲伎]qǔ jì
亦作“曲技”。小技。
40、[马伎]mǎ jì
马戏,人骑在马上所做的各种表演。杂技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