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

笔顺

丿 丿

同音字

拼音为yí的字 拼音为yi的字

基础解释

1.人的外表:~表。~容。威~。 2.礼节;仪式:司~。行礼如~。 3.礼物:贺~。谢~。 4.倾心;向往:心~已久。 5.姓。 6.仪器:~表。地动~。半圆~。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3.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4. 典范;表率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5. 礼仪。仪式;礼节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6. 仪仗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7.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又如:寿仪;谢仪

  8.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

    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动〉

  1. 取法;效法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又如:仪式(取法)

  2. 拟想;推测;忖度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3. 匹配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4. 测度 。

    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仪仪-汉语大词典

仪仪仪态整肃貌。
●汉扬雄《法言·孝至》:“麟之仪仪,凤之师师,其至矣乎!”
●唐皮日休《九夏歌·肆夏》:“愔愔清庙,仪仪衮服。”
●宋王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沈公仪仪,德义孔时。”

仪-汉语大词典

仪yi
〡ˊ
〔《广韵》鱼羁切,平支,疑。〕
“义”的今字。“献”的被通假字。
1.容止仪表。
●《诗·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文选·曹植〈洛神赋〉》:“瑰姿艳溢,仪静体闲。”
李周翰注:“威仪体态,皆闲雅也。”
●唐韩愈《河南卢氏墓志铭》:“爰归得家,九子一母,婉婉有仪,柔静以和。”
2.仪式;礼节。
●《左传·昭公五年》:“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唐崔致远《请巡幸江淮表》:“振盛仪于归阙,告休绩于登封。”
●《宋史·仪卫志一》:“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远危疑也。”
●清汪琬《王敬哉先生集序》:“至于礼乐,又往往有其义而不知习其仪,有其器而不知名其物。”
●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编》五:“开会如仪,通过了好些议程。”
3.礼制;法规。
●《荀子·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六》“同仪”:“杨注曰:‘仪谓风俗也。’念孙案:风俗不得谓之仪,仪谓制度也。”
●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金刚经鸠异》:“﹝僧惟恭﹞不拘僧仪,好酒多是非,为众僧所恶。”
●宋苏轼《奏告永裕陵祝文》:“国家推本汉仪,立郡国之庙;参用唐制,就佛老之祠。”
●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之六“不挂当时黑刀食”
自注:“旧时士大夫皆佩双刀,宴饮时则悬于壁,今废此仪矣。”
4.仪物,用于礼仪的器物。
●元赵孟俯《敕建大兴寺碑奉懿旨撰》:“迺若铁石、瓴甓、髹丹、垩墁之物,像绘、幡盖、函度、钟磬之仪,费皆时给。”
●清全祖望《明太傅张公神道碑》:“荒山野冢,非有石麟、辟邪、翁仲之仪也,非有墓田、丙舍之寄也,然则百成之惓惓于此,其亦重可感也!”
5.礼物。
●宋苏轼《赐王宗晖生日礼物口宣制》:“受兹多仪,永锡难老。”
●清李渔《凰求凤·心斋》:“领了尊席,盛仪决不敢收。”
●《红楼梦》第二二回:“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件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如:贺仪、丧仪。
6.匹配。
●《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毛传:“仪,匹也。”
7.谓比配。
●《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帝体丽明,仪辰作贰。”
刘良注:“﹝太子﹞匹辰极以为副贰也。”
8.弩上的描准部件。
●《墨子·备高临》:“﹝弩﹞有仪。”
●孙诒让间诂:“谓为表以发弩。”
●《淮南子·齐俗训》:“夫一仪不可以为发,一衣不可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适乎寒暑。”
高诱注:“仪,弩招头也。射百发,远近不可皆以一仪也。”
●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四》“有仪”:“仪即弩机牙后之上出者,《梦溪笔谈》所谓‘望山’。以仪为准,可窥弦矢之高下。”
9.古代观测日影的表柱,以立木为之。
●《荀子·君道》:“仪正则景正。”
●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上》“仪,干也”引王念孙曰:“桢、翰、仪、干,皆谓立木也。”
10.仪器。
●《后汉书·律历志中》:“诏书下太常,令史官以仪校天,课度远近。”
●宋苏颂《新仪像法要·游仪》:“其仪为双环,在三辰仪内。”如:浑天仪;地球仪;测绘仪。
11.取法;效法。
●《国语·周语下》:“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
●晋葛洪《抱朴子·臣节》:“仪萧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
●元揭徯斯《逸士陈君墓志铭》:“君娶王氏,为妇为母,内外皆仪之。”
●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我仪其人欤,则吾乡黄公度京卿其不远耶!”
12.引申为法,作为准则。
●《晏子春秋·外篇下一》:“博学不可以仪世,劳思不可以补民。”
张纯一校注:“王云:‘言孔子博学而不可为法于世。’”
●唐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皇帝﹞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仪于下。”
13.表率;标准;准则。
●《管子·任法》:“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
尹知章注:“君为天下之仪表也。”
●《艺文类聚》卷五三引《尸子》:“夫买马不论足力,以白黑为仪,必无走马矣;买玉不论美恶,以大小为仪,必无良宝矣;举士不论才,而以贵势为仪,则伊尹管仲不为臣矣。”
●《孔子家语·入官》:“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故君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也。”
●元戴表元《祭徐母吴氏夫人文》:“有闺门贞淑之节,而能督饰孩稚,家仪塾范,与父师均。”
14.拟想;推测;忖度。
●《国语·周语下》:“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
●汪远孙发正:“《说文》‘仪,度也。’是‘仪’亦度也。”
●《大戴礼记·四代》:“公曰:‘吾未能知人,未能取人。’子曰:‘君何不观器视才!’公曰:‘视可明乎?’子曰:‘可以表仪。’”
●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记中》“可以表仪”:“案:仪,度也。‘可以表仪’,谓可以其形于外者揆度之。”
●《汉书·外戚传·许皇后》:“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诸生》:“﹝诸生某﹞独笼烛行僻衖中,相去一矢地外,有红衣女子行其前,相略甚美,心仪之:曷追及一睹华容?”
15.古天子四辅之一。
●《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仪后丞,左辅右弼。”仪,一本作“疑”。
16.适宜。
●《礼记·大学》:“《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孔颖达疏:“仪,宜也。”
●《文选·束晰〈补亡诗序〉》之六:“《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仪也。”
李善注:“毛苌《诗传》曰:‘仪,宜也。’”
●清戴震《序剑》:“余闻君子之于物也,左之右之,维其仪之。”
17.人民,百姓。
●《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梨仪瘁伤,泣涕连漉。”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迺绥二县,梨仪以康。”
18.来。
●晋颜延之《赭白马赋》:“惟德动天,神物仪兮。”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皇甫真人》:“后,大将子也,生于营中。生之日,有黑凤仪于营前大黑石上。”
●元刘诜《送范主一宪郎》诗:“翩翩凤凰翎,终当仪九天。”
●明竹痴居士《齐东绝倒》第一出:“经年巡海内,夙夜亮天工,允执其中,瑞应仪庭凤。”
19.通“娥”。参见“仪皇”、“仪景”。
20.姓。
●汉有仪长孺。见《后汉书·马援传》。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仪式]yí shì

举行典礼或大会的程序和形式:升旗~。

2、[礼仪]lǐ yí

礼节和仪式:~之邦。~从简。~小姐。外交~。

3、[仪态]yí tài

仪表1(多就姿态说):~万方(姿态美丽多姿)。

4、[仪表堂堂]yí biǎo táng táng

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5、[仪表]yí biǎo

1.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指好的):~堂堂。 2.测定温度、压力、电量等各种物理量的仪器。

6、[仪器]yí qì

用于实验、观测、计量、绘图、记录、检测等的比较精密的装置或器具。

7、[殡仪]bìn yí

指给已经逝去的人做身后事服务。

8、[心仪]xīn yí

内心仰慕:~已久。

9、[仪仗]yí zhàng

1.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 2.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贵宾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举着的较大的旗帜、标语、图表、模型等。

10、[仪容]yí róng

仪表1(多就容貌说):~俊秀,举止大方。

11、[两仪]liǎng yí

1.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 安乐公主 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鲁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12、[仪轨]yí guǐ

礼法规矩。

13、[仪礼]yí lǐ

礼仪,礼节。

14、[淑仪]shū yí

女官名。晋武帝 置。宋、齐、梁、陈 各朝因之。而后或置或否。《宋书·后妃传序》:“晋武帝 採 汉 魏 之制,置……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嬪,位视九卿。”宋 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淑仪》:“《唐百官志》注云:明皇 开元 中,置六仪,其一曰淑仪。用 晋 事也。国初亦省。《宋朝会要》云:真宗 大中祥符 六年正月二十一日,又增置淑仪官也。”

15、[葬仪]zàng yí

葬礼。

16、[仪节]yí jié

1.仪式礼节。 2.礼仪;礼节。

17、[风仪]fēng yí

风度,仪容。《晋书·简文帝纪》:“帝少有风仪,善容止。”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 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道士缓步庭中,年可四十,风仪清古。”沉昌直《寄龙圣江西》诗:“龙君 美风仪,濯濯春柳姿。”

18、[浑仪]hún yí

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也叫浑天仪。

19、[祭仪]jì yí

1.祭祀用的供品。 2.祭祀仪式。

20、[仪狄]yí dí

1.传说为夏禹时善酿酒者。 2.用为酒的代称。

21、[仪范]yí fàn

1.礼法,礼仪。《晋书·谢安传》:“安 虽处衡门,其名犹出 万 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南史·袁湛传》:“愍孙 峻於仪范,废帝 倮之迫使走,愍孙 雅步如常。”《隋书·儒林传·马光》:“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 2.仪容,风范。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一:“濠梁 人 南楚材 者,旅游 陈 潁。岁久,潁 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明 张居正《答南司徒马钟阳书》:“公昔在司农,僕忝胄监,以官曹之伊邇,幸得时时瞻仪范,奉清论,盖倾者久矣。” 3.作为典范。唐 柳宗元《送濬上人归淮南觐省序》:“其有修整观行,尊严法容,以仪范於后学者,以为持律之宗。”宋 司马光《策问五道》之四:“《诗》、《书》、《春秋》,皆圣人所以仪范后世也。”《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十年》:“詔询访 庄圣皇后、昭睿顺圣皇后、徽仁裕圣皇后 仪范中外之政,以备纪録。” 4.典范,表率。《元典章·刑部七·官民奸》:“专治一方,为民仪范。”

22、[仪凤]yí fèng

1.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676-679年) 2.仪凤中。--唐.李朝威《柳毅传》

23、[仪曹]yí cáo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 三国 魏 , 晋 沿之。 南朝 时为祠部属官。 北魏 为仪曹尚书, 北齐 仪曹属殿中尚书。 隋 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 炀帝 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 唐 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 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比参密命,弘益既多,乃贰仪曹,升擢惟允。” 宋 陆游 《跋<出疆行程>》:“予在仪曹,与之同廊。” 明 李东阳 《和侍郎尹公留别韵》之三:“ 瀛洲 无地不登仙,吏省仪曹次第迁。”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 高公轩 者, 宣仁 之疎族也。 政和 末,为 沧州 仪曹。”

24、[杜仪]dù yí

杜康 和 仪狄 的并称。指最早造酒的人。

25、[仪貌]yí mào

形容;外貌。

26、[宸仪]chén yí

1.帝王的仪仗。 2.帝王的仪容。

27、[仪桥]yí qiáo

桥名。故址在今 四川省 遂宁县。

28、[音仪]yīn yí

1.谓言语有节奏感。 2.犹音容。

29、[婚仪]hūn yí

结婚的仪式。

30、[无仪]wú yí

没有威仪。

31、[内仪]nèi yí

谓可为天下懿范的后妃言行。

32、[整仪]zhěng yí

谓检查仪仗,使具备威仪。

33、[仪舌]yí shé

战国 辩士 张仪 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 已学而游説诸侯。尝从 楚 相饮,已而 楚 相亡璧,门下意 张仪 ……共执 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説,安得此辱乎?’张仪 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 曰:‘足矣。’”宋 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仪 舌尚在,焉可忘言?”宋 张榘《贺新凉·送刘澄斋制干归京口》词:“髀肉未消 仪 舌在,向尊前,莫洒英雄泪。”

34、[仪仪]yí yí

仪态整肃貌。

35、[仪度]yí dù

1.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 2.礼仪法度。 3.仪容风度。

36、[仪伞]yí sǎn

1.同“仪繖”。 2.指用为仪仗的伞。

37、[登仪]dēng yí

进献礼物。

38、[中仪]zhōng yí

1.唐 称礼部郎中为中仪,员外郎为小仪。唐 郑谷《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澹转中仪。”一说,指礼部员外。明 杨慎《艺林伐山》卷十二:“唐 人,礼部员外谓之中仪,主事谓之小仪。” 2.符合礼节。《淮南子·主术训》:“能欲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

39、[仪测]yí cè

测度。

40、[四仪]sì yí

1.四方所遵照的准则。 2.言行的四条准则。 3.见“四威仪”。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仪的反义词 仪的近义词 仪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仪能组什么词
  • 仪能组什么词语
  • 仪可以组什么词
  • 仪可以组什么词语
  • 仪字可以组什么词
  • 仪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仪字能组什么词
  • 仪字能组什么词语
  • 仪字开头的成语
  • 仪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