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布衣
拼音
dān tú bù y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ān的字 拼音为tú的字 拼音为bù的字 拼音为yī的字 拼音为dan的字 拼音为tu的字 拼音为bu的字 拼音为yi的字基础解释
1.借指平民。晋 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 青 扬 二州诸军事,领 青州 刺史,又领 晋陵 太守,镇 丹徒。长民 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 刘裕 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 丹徒 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 刘裕 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 南朝 宋 刘穆之。穆之 东莞 莒(今 山东莒县)人,世居 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须此?”及 穆之 为 丹阳 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唐 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丹徒 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檳榔。”宋 黄庭坚《次韵胡彦明同年》:“谁料 丹徒 布衣侣,今朝忽有酒如川。”宋 陆游《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诗:“丹徒 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详细解释
借指平民。
晋 诸葛长民 ,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 青 扬 二州诸军事,领 青州 刺史,又领 晋陵 太守,镇 丹徒 。 长民 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 刘裕 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 丹徒 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 刘裕 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指 南朝 宋 刘穆之 。
穆之 东莞 莒 (今 山东莒县 )人,世居 京口 ( 丹徒 ),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须此?”及 穆之 为 丹阳 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 丹徒 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檳榔。” 宋 黄庭坚 《次韵胡彦明同年》:“谁料 丹徒 布衣侣,今朝忽有酒如川。” 宋 陆游 《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诗:“ 丹徒 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
按字解释
丹徒: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苏镇江东南。
布衣:指平民。
词典解释
丹徒布衣-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丹徒布衣
【出典】 《晋书》卷八十五《诸葛长民传》:“诸葛长民,琅邪阳都人也。……从裕讨桓玄,以功拜辅国将军、宣城内史。……义熙初,慕容超寇下邳,长民遣部将徐琰击走之,进位使持节、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领晋陵太守,镇丹徒……转督豫州扬州之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多聚珍宝美色……长民弟黎民轻狡好利,固劝之曰:‘……可因裕未还以图之。’长民犹豫未发,既而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裕深疑之……裕伏壮士丁旿于幕中,引长民进语……旿自后拉而杀之,舆尸付廷尉。”
【释义】 晋诸葛长民从刘裕有功,居高位,犹豫是否谋反时曾叹息:“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被刘裕杀死。
【例句】 无因上蔡牵黄犬,愿作丹徒一布衣。(刘禹锡《题敧器图》4119)这里用本典抒发敧器引起的感慨。
丹徒布衣ㄉㄢ ㄊㄨˊ ㄅㄨˋ ㄧdān tú bù yī晉代人諸葛長民,具有武功,歷任顯要的官。後來被劉裕疑忌,要殺他,諸葛長民感嘆的說:「貧賤時候想要富貴,富貴時候必有危機。現在想變為平民,卻不能了。」見《晉書.卷八五.諸葛長民傳》。後比喻識破官場詭危而欲恢復平民身分的人。宋.陸游〈夜從父老飲酒村店作〉詩:「丹徒布衣有籌略,漁陽突騎莫枝梧。」
出处
引证
唐-李白-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宋-黄庭坚--《与平仲少府书》:惠示新文,亦知效官穷僻憔悴于百寮之下,而养直刚大自申于万夫之上,古人所谓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也,钦叹钦叹!
清-张廷玉等--《明史·尹昌隆传》:若沉吟不断,祸至无日,进退失据,虽欲求为丹徒布衣,不可得矣。
近现代-柳弃疾--《丹徒赵君传》:千载而下,汉厄重罹,士不帝秦,人思覆楚,乃有天水王孙,丹徒布衣,承祖宗之余烈,钟江山之间气,慨焉欲挽天地而澄清之。
故事
唐-李白-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宋-黄庭坚--《与平仲少府书》:惠示新文,亦知效官穷僻憔悴于百寮之下,而养直刚大自申于万夫之上,古人所谓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也,钦叹钦叹!
清-张廷玉等--《明史·尹昌隆传》:若沉吟不断,祸至无日,进退失据,虽欲求为丹徒布衣,不可得矣。
近现代-柳弃疾--《丹徒赵君传》:千载而下,汉厄重罹,士不帝秦,人思覆楚,乃有天水王孙,丹徒布衣,承祖宗之余烈,钟江山之间气,慨焉欲挽天地而澄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