両
拼音
liǎng笔顺
一 丨 𠃌 丨 ㇄ 丨同音字
拼音为liǎng的字 拼音为liang的字基础解释
古同“两”。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両-中華大字典1、両釋文:俗兩字。
2、兩讀音:里養切,良上聲,養韻。釋文:
❶二十四銖爲一~。从一㒳。㒳、平分也。見《說文》。《段注》: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之爲~。二十四銖爲~。按~者、㒳黃鐘之重。故从㒳也。
❷耦也。《周禮太宰》:以九~繫邦國之民。
〔注〕:~、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
❸貳也。《周禮太宰》:立其~。
❹比並也。《史記周勃世家》:貴重矣。於人臣無~。
❺匹也。《左閔二年傳》:重錦三十~。
〔注〕:三十四也。
❻飾也。《左宣十二年傳》:御下~馬。
❼衡名。《小爾雅》:二十四銖曰~。
〔按民國三年三月公布權度條例。營造尺庫平制。~、單位。十錢爲一~。萬國權度通制。十新錢爲一新~。十新~爲一新斤〕。
❽度名。二丈爲一端。二端爲一~。《左昭二十六年傳》:以幣錦二~。
❾隊伍之編制二十五人也。《周禮小司徒》:五人爲伍。五伍爲~。
❿同掚。《左宣十二年傳》:~馬掉鞅而還。
〔註〕:~、或作掚。
⓫同輛。《書牧誓序》:戎車三百~。
⓬同緉。《詩南山》:葛屨五~。
⓭南齊百姓及朝士。以方帛塡胷。名曰假~。見《南史齊和帝紀》。
3、兩讀音:力讓切,良去聲,漾韻。釋文:車乘也。《詩鵲巢》:百~御之。
両一56異「兩」的異體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iǎng
1、[襾両]yà liǎng
中文繁体字偏旁部首。发音:襾读作四声,両读三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