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拼音:lóng
释义:1.亦作“竜”。“龒”的今字。2.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长,形如蛇,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3.称似龙之动物。4.喻指人君。5.喻才俊之士。6.饰以龙形的。7.借指饰以龙形之物。参见“龍團”。8.称形状如龙的事物。9.旧时堪舆家称山脉的走势为龙。10.指山脉。11.俗称龙卷风。为一种猛烈的旋风,中心气压很低。经过水面时,把水吸到空中,形成一条白色水柱,俗又称白龙。行经陆地时,可拔树倒屋,并将尘土吸入空中,形成黑色柱状物,俗又称为黑龙。12.上古书体的一种。参见“龍書”。13.高大的马,骏马。14.见“龍鍾”。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15.见“龍鍾”。衰老貌;年迈。16.见“龍鍾”。失意潦倒貌。17.见“龍鍾”。沾湿貌。18.见“龍鍾”。行进艰难貌。19.见“龍鍾”。指竹。20.龙泉宝剑的省称。亦泛指精良的剑。21.水草名。荭草。22.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称苍龙,省称龙。23.星名。指岁星,太岁。24.古代炼丹术士称水或汞为龙。25.传说中的远古官名。26.十二生肖之一。与地支辰相配。27.通“寵”。光宠,荣耀。28.通“壟”。山冈。参见“龍斷”。29.通“壟”。坟墓。30.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31.姓。秦末有龙且。见《史记·项羽本纪》。32.用同“𦪽”。参见“龍𦨰”。
拼音
lóng笔顺
丶 一 丶 丿 一 丨 𠃌 一 一 一 ㄣ 一 乚 一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lóng的字 拼音为long的字基础解释
1.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頭生角、鬚,身長,有鱗、爪。《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2.古代帝王的象徵。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 3.比喻首領或豪傑才俊:“人中之龍”。《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4.古生物學上指有腳、尾的巨大爬蟲類:“恐龍”、“雷龍”、“暴龍”、“翼手龍”。 5.像龍形的長條物:“水龍”、“車水馬龍”。 6.姓。如秦代有龍且。 7.二一四部首之一。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龍-中華語文大辭典龍龙ㄌㄨㄥˊlónɡ1.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有角、鱗、爪、鬚,能上天入水,興雲降雨。[例]飛~在天︱生~活虎︱葉公好~∣畫~點睛。2.古代用作帝王的象徵;也指與帝王相關的物或人。[例]~顏大怒︱~體欠安︱~子~孫。3.借指首領或豪傑才俊。[例]人中之~。4.形狀像龍或裝飾著龍的圖案的。[例]~旗︱~舟∣~票。5.指某些連成一串,形狀像龍的東西。[例]排成長~︱車水馬~︱大火蔓延一片,形成一條火~。6.指遠古某些巨大的爬行動物。[例]恐~︱翼手~。7.姓。8.二一四部首之一。
龍-辞源3【龍】16画 0121·11.lóng ㄌㄨㄥˊ 力鍾切,平,鍾韻,來。東部。㊀古代傳説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爲鱗蟲之長。禮 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㊁喻君王。易 乾:“飛龍在天,大人造也。”疏:“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㊂ 左傳 襄二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注:“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故喻非常之人爲龍。見“八龍”、“臥龍”。㊃星宿名。卽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左傳 桓五年:“龍見而雩。”疏:“天官東方之星,盡爲蒼龍之宿。”又指歲星。左傳 襄二八年“蛇乘龍”注:“龍,歲星。歲星,木也。木爲青龍。”㊄謂駿馬。周禮 夏官 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七尺以上爲騋,六尺以上爲馬。”㊅舊時風水術因山形地勢逶迤曲折像龍,故謂山勢曰龍。全唐詩三五五 劉禹錫 虎丘寺路宴:“埋劍人空傳,鑿山龍已去。”參見“來龍”。㊆ 春秋 魯邑名。地在今 山東 泰安市西南。左傳 成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圍 龍。”注:“龍,魯邑,在 泰山 博縣西南。”史記 魯周公世家作“隆”。㊇姓。孟子 滕文公上有 龍子,楚 漢時 項羽將有 龍且。見 廣韻。2.chǒng ㄔㄨㄥˇ 古今韻會舉要丑勇切。東部。通“寵”。詩 小雅 蓼蕭:“旣見君子,爲龍爲光。”又 商頌 長發:“何天之龍。”箋:“龍當作寵。寵,榮名之謂。”3.lǒng ㄌㄨㄥˇ 集韻 魯勇切,上,腫韻,來。東部。通“壠”。見“龍₃斷”。4.máng ㄇㄤˊ 集韻莫江切,平,江韻,明。東部。黑白雜色。通“尨”。周禮 考工記 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注:“鄭司農(衆)云:‘全,純色也;龍當爲尨,尨謂雜色。玄謂全,純玉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óng
1、[龍眼]lóng yǎn
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
2、[龍飛鳳舞]lóng fēi fèng wǔ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3、[風虎雲龍]fēng hǔ yún lóng
比喻圣主、贤臣的遇合。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词:“汤 武 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在笑谈中。”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伊尹 有相 汤 的贤,武王 有伐 紂 的功,想当初风虎云龙,做了一枕南柯梦。”明 无名氏《鸣凤记·严嵩庆寿》:“欢乐,会风虎云龙,羽翼相从胆气豪。”参见“风从虎,云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