鼈
拼音:biē
释义:1.亦作“鱉”。2.蕨菜。3.星名。4.用同“憋”。憋气;闷。5.用同“逼”。逼取。6.用同“癟”。不饱满,凹陷。7.用同“彆”。别扭。参见“鼈拗”。8.引申为低劣、不好。9.姓。荆人鼈令。见《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引汉杨雄《蜀王本纪》。按,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奇姓》作“鳖”。10.甲鱼。俗称团鱼。爬行纲动物。形态与龟略同,体扁圆,背部隆起。背甲有软皮,外沿有肉质软边。生活在淡水河川湖泊中。肉鲜美,营养丰富,血及甲可入药。
组词
紫鼈 鼈伏 窄鼈鼈拼音
biē笔顺
丶 丿 丨 𠃍 丨 丿 丶 丿 一 丿 ㇏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一 一 一 乚 一 ㇄ 一同音字
拼音为biē的字 拼音为bie的字基础解释
同“鳖”。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鼈-中華語文大辭典鼈鳖ㄅ丨ㄝbiē1.「鱉」的異體字。2.姓。
鼈-辞源3【鼈】24画 9871·7 biē ㄅㄧㄝ 并列切,入,薛韻,幫。月部。也作“鱉”。㊀爬行動物名。背腹皆披甲,肉富營養,甲可入藥。俗名甲魚或腳魚、團魚。荀子 脩身:“故蹞步而不休,跛鼈千里。”㊁蕨的别稱。三國 吳 陸璣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上 言采其蕨:“蕨,鼈也,山菜也。周 秦曰蕨,齊 魯曰鼈。”以其初生時似鼈腳,故名。爾雅作“虌”。㊂盛酒的器具。見“酒鼈”。㊃星名。屬北方七宿之斗宿。宋史 天文志三 二十八舍上:“鼈十四星,在南斗南,主水族,不居漢中,川有易者。”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iē
1、[乾鼈]qián biē
同“乾瘪”。《明史·五行志三》:“太祖 吴 元年,张士诚 弟伪丞相 士信 及 黄敬夫、叶德新、蔡彦文 用事。时有十七字謡曰:‘丞相做事业,专靠 黄、蔡、叶。一朝西风起,乾鳖!’”
2、[鼈壳]biē ké
亦作“鱉壳”。指鳖的背甲。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 高山 云]我入城时,曾问人来,那人家门首弔着个龟盖。[正末云]敢是鱉壳。”
3、[鼈拗]biē ǎo
亦作“鱉拗”。犹别扭。意见不相投。鳖,用同“彆”。《水浒传》第十四回:“倘或路上与小人鱉拗起来,杨志 如何敢和他争执得?”
4、[马鼈]mǎ biē
水蛭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二·水蛭》。
5、[鼈泠]biē líng
见“鳖灵”。
6、[鼈菜]biē cài
蕨菜的别名。《诗·召南·草虫》“陟彼 南山,言采其蕨”唐 孔颖达 疏:“毛 以为言有人升彼 南山 之上云:‘我欲采其鳖菜。’”
7、[鼈甲]biē jiǎ
1.鳖的背壳。可制中药。《新唐书·地理志七上》:“广州 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鳖甲。”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修治﹞引《别录》:“鳖甲生 丹阳 池泽,采无时。” 2.灵车的车盖。《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其葢曰柳……亦曰鳖甲,似鳖甲然也。”毕沅 疏证:“殯车之葢名輤,葬车之葢名荒,其谓之鳖甲则同也。”参见“鳖甲车”。
8、[寒鼈]hán biē
一种鳖肴。三国 魏 曹植《名都篇》:“膾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寒,一本作“炮”。
9、[紫鼈]zǐ biē
草名。又名紫蕨。初生时茎紫色,似鳖脚,故名。见《尔雅·释草》。南朝 梁 沉约《郊居赋》:“其陆卉则紫鳖緑葹,天著山韭。”
10、[石鼈]shí biē
1.盛石下沉水底以系浮桥的大木箱。《晋书·成都王颖传》:“进军屯 河 南,阻 清水 为垒,造浮桥以通 河 北,以大木函盛石,沉之以繫桥,名曰石鳖。” 2.鳖形石。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四:“高郢 夜课於 丰亭,忽见一鳖在案上,视之,石也。郢 异其事,取千题,散置楮中祷祝,令石鳖衔之,以卜来事。既而石鳖举头,乃是《沙洲独鸟赋》。题出果然,其年首选。” 3.鳖的化石。
11、[鼈伏]biē fú
鳖低头俯伏。《埤雅·释鱼》:“世云鳖伏随日,谓随日光所转,朝首东乡,夕首西乡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类从》云:‘鼉一鸣而鳖伏,性相制也。’”
12、[鼈臑]biē nào
指三角锥体。《九章算术·商功》:“斜解立方,得两壍堵。斜解壍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合两鳖臑三而一,验之以棊,其形露矣。”刘徽 注:“此术臑者,背节也,或曰半阳马,其形有似鳖肘,故以名云。中破阳马,得两鳖臑,鳖臑之起数,数同而实据半,故云六而一即得。”
13、[朱鼈]zhū biē
传说中的一种赤色的鳖,能吐珠,又称珠鳖。
14、[鼋鼈]yuán biē
鳖类。
15、[羞鼈]xiū biē
《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 饮 南宫敬叔 酒,以 露睹父 为客。羞鳖焉,小,睹父 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
16、[土鼈]tǔ biē
1.即地鳖。 2.方言。犹土包子。
17、[鱼鼈]yú biē
1.亦作“鱼鱉”。鱼和鳖。 2.泛指鳞介水族。
18、[鼈臛]biē huò
鳖肉羹。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作鳖臛法;鳖具完全煮,去甲藏,羊肉一斤、葱三升、豉五合、粳米半合、薑五两、木兰一寸、酒一升,煮鳖、盐苦酒、口调其味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其太夫人喜鳖臛。”
19、[鼈化]biē huà
《国语·晋语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 淮 为蜃。黿鼉鱼鳖,莫不能化。”后以“鳖化”谓鳖之化生。宋 杜绾《<云林石谱>序》:“有鹊飞而得印,鳖化而衔题。叱羊射虎,挺质之尚存;翔燕鸣鱼,类形之可验。”
20、[鼈燥]biē zào
亦作“鱉燥”。见“鳖懆”。
21、[鼈裙]biē qún
亦作“鱉裙”。鳖甲四周的软肉。是一种佳肴。宋 洪迈《夷坚丁志·王从事妻》:“忆亡妻在时,最能饌此,每治鱉裙,去黑皮必尽,切臠方正。”清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肉食》:“新粟米炊鱼子饭,嫩籚笋煮鱉裙羹。”清 曹寅《栗花歌》:“天花银盘充庖厨,漫山鱉裙鸭脚庸材耳。”
22、[饮鼈]yǐn bi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 人 卜子 妻之市,买鳖以归,过 潁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后以“饮鳖”谓愚昧无知而坏事。唐 黄滔《谢试官启》:“徒以献豕辞 辽,賫花躬 魏,税驾而旋同饮鳖,操弧而果异丽龟。”
23、[鼈珠]biē zhū
《吕氏春秋·本味》:“醴水 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陈奇猷 校释:“皮有珠文。”《山海经·东山经》引作“﹝珠蟞鱼﹞六足,有珠”。后因谓鳖足有珠。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真珠》﹝集解﹞引 陆佃 曰:“龙珠在頷,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鮫珠在皮,鼇珠在足,蚌珠在腹。”按,《初学记》卷八引 沉怀远《南越志》:“海中多朱鳖,状如肺,有四眼六脚而吐珠。”此又为一说。
24、[臑鼈]nào biē
见“臑鱉”。
25、[胹鼈]ér biē
同“臑3鱉”。菜肴名。《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王逸 注:“胹,一作臑。”
26、[窄鼈鼈]zhǎi biē biē
狭小;狭窄。
27、[番木鼈]fān mù biē
植物名。马钱子的别称。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番木鳖》:“番木鳖生 回回国,今西土 卭州 诸处皆有之。蔓生,夏开黄花,七八月结实如栝楼,生青熟赤,亦如木鳖。”
28、[鼈盖车]biē gài chē
即鳖甲车。《太平广记》卷四五六引 三国 魏 曹丕《列异传·楚王英女》:“夜有乘鳖盖车,从数千骑来,自称 伯敬,候 少千。”参见“鳖甲车”。
29、[蛇跌鼈]shé diē biē
传说由蛇变成的鳖。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蛇跌鳖》:“世传蛇跌鳖,性最毒,食之能杀人。买鳖时,须以绳穿其尾,倒掛两时许试之,如蛇也,则顿復原形矣。”
30、[瓮中捉鼈]wèng zhōng zhuō biē
喻举手可得,确有把握。
31、[鸟吏鼈官]niǎo lì biē guān
远古 少皞氏 以鸟名官,谓之“鸟官”。天官有“鳖人”。此处泛指官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陶 问:‘考帘官为何?’曰:‘此上帝慎重之意,无论鸟吏鳖官,皆考之。能文者以内帘用,不通者不得与焉。’”何垠 注:“鸟吏鳖官,少昊 金天氏 以鸟纪官,天官有鳖人,皆借用。”
32、[证龟成鼈]zhèng guī chéng biē
将乌龟说成甲鱼。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