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
拼音:jī
释义:1.年成很差或颗粒无收。古书中亦特指两种谷物不收或五种谷物不登。2.通“飢”。肚子吃不饱;饥饿。3.姓。殷之后有饥氏。见《左传·定公四年》。
拼音
jī笔顺
丿 丶 丶 𠃍 一 一 𠄌 丶 𠃋 𠃋 丶 𠃋 𠃋 丶 一 丿 丶 ㇂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jī的字 拼音为ji的字基础解释
见“饥”。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饑-中華語文大辭典饑饥ㄐ丨jī1.莊稼歉收或沒有收成。[例]~荒|~饉。2.餓。通「飢」。
饑-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218.【饑】
五穀不成熟,荒年。論語先進:“因之以饑饉。”又顏淵:“年饑,用不足。”
[辨]飢,饑。“飢”與“饑”古音不相同(飢屬脂部,饑屬微部);它們既不是異體字,也不是通用字。“飢”用於“飢餓”,“饑”用於“饑荒”,分別是顯著的。左傳“饑”“飢”絕不相混,孟子“饑”字有時當“飢餓”講,但“飢”字絕不當“饑荒”講。中古“飢”“饑”讀音相同,才漸漸混用了。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ī
1、[點饑]diǎn jī
亦作“点飢”。稍微吃点东西解解饿。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我恰纔送些茶饭与俺哥哥且点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朱三 平日卖汤粉,这五虎日日在衙门前后走动,时常买他的点飢。”茅盾《全运会印象》:“这里什么都有,点饥的解渴的,甚至于消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