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拼音:tǎ
释义:1.佛教建筑物。2.形状像塔的建筑物。3.佛堂。
组词
灯塔 铁塔 水塔 宝塔 聚沙成塔 金字塔 塔吊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塔楼拼音
tǎ笔顺
一 丨 ㇀ 一 丨 丨 丿 ㇏ 一 丨 𠃍 一“土”横与提距离适中,竖画正直。“荅”头部稍小,撇捺开张;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同音字
拼音为tǎ的字 拼音为ta的字基础解释
1.佛教建筑。源于印度,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通常有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2.像塔形的建筑物:水~。灯~。革命烈士纪念~。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土,荅( dá)声。本义:佛塔,亦作“浮屠”)
同本义。 晋、 宋译经时始造“塔”字。塔为形高而顶尖的佛教建筑物,多为五层七级,也有高至十三级的,初为藏佛骨(舍利子)的地方,后世也藏经于其中,俗称宝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唐·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又如:塔庙(寺庙);塔院(建有佛塔的院子);塔铃(佛塔上的风铃);塔头(佛塔顶部);宝塔;佛塔
形状像塔的建筑物 。
如:塔吊;塔轮;聚沙成塔;灯塔;塔台(飞机场的塔形建筑物)
分馏柱或塔 。
如:松节油塔;石油拔顶塔;裂化塔
佛堂 。
如:塔座(僧尼讲经时的座位)
埋和尚骨灰处立的石塔、号僧塔,俗称“和尚坟” 。
如:塔林(僧人的墓群)
〈量〉
表示块、片
小人姓刘,名 唐,祖贯 东潞州人氏,因这鬓边有这塔朱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发鬼。——《水浒传》
另见 da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塔-中華語文大辭典塔塔ㄊㄚˇtǎ1.佛教特有的尖頂建築物,層數多為單數,為五到十三層不等。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用以收藏舍利、經卷、法器、靈骨、骨灰等。[例]佛~|寶~。2.高聳似塔的建築物。[例]水~|燈~|鐵~。3.一種西式點心。指餡料外露的餡餅。[例]蛋~|水果~。(英tart)4.姓。
塔 -中国文化史辞典又稱浮屠,為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樓閣式建築物。最早的建塔記載見於《後漢書·陶謙傳》。現存最古的塔是嵩嶽寺塔和銀川的海寶塔,皆磚塔。嵩嶽寺塔建於北魏宣武時,高四十米,外部十二角密簷式,內部八角,塔身收分呈拋物線,柔和圓潤。隋唐磚塔,平面多呈方形,皆筒形結構,如長安香積寺塔。內部樓閣式外部密簷式的首推大理崇聖寺塔,約建於五代,高五十八米。宋代磚塔多八角形,外觀棱閣式,內部有壁內折梯式。內部回廊式的如蘇州大報恩寺塔,穿壁式如九江能仁寺塔,穿心式如定縣開元寺塔,旋梯式如開封掤國寺塔。木塔以遼代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最傑出,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結構高層建築,八角九層(有四個暗層)六簷,總高六十七米多,各層自下而上向內遞收,由簷柱、內外槽柱、斜柱組成四道剛性構架,柱撐、梁枋、鬥毬、樓梯布置皆合理,估計總共用材三千五百立方米以上,故抗震力極強,經受過元明兩代多次強地震考驗,仍巍然屹立。現存最早的石塔是濟南青龍山四門塔,建於隋大業中。湖北當陽玉泉寺鐵塔,建於宋嘉掤六年,高近十八米,十三級,是分層鑄作,套疊而成的,底層有八大金剛托八棱,各層佛像亦頗生動。傣族之塔均磚砌實心,由基台、基座、塔身、塔頂構成長柄鈴形舍利塔,除單塔外,尚有多至十七座塔組成的群塔。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ǎ
1、[宝塔]bǎo tǎ
塔的美称。过去佛教徒在塔上装饰金、银、琉璃等七种宝物,故名。今泛指塔。
2、[灯塔]dēng tǎ
1.指引船舶航 行的标志。一般设置在沿海航线附近的岛屿、礁石或港湾海岸的明显位置上。备有强力发光、雾警、无 线电导航等设备,通常建成塔形,故名。对飞机助航的灯塔称航空灯塔。 2.比喻指引前进方向的事物。
3、[佛塔]fó tǎ
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4、[白塔]bái tǎ
1.亦作“白墖”。白色的佛塔。 2.古地名。 3.山名。
5、[拉塔]lā tǎ
1.见“拉答”。 2.见“拉搭”。
6、[塔台]tǎ tái
机场上作为飞行指挥中心的场所。装有电台、气象仪器和飞行资料等,工作人员在其中负责地面与空中的联系,指挥飞机起飞、降落和在机场区域内飞行。因场所多为塔形建筑物,故名。
7、[雁塔]yàn tǎ
1.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羣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訶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 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唐 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银龕佛影,遥承雁塔之花。”一本作“鴈塔”。唐 元稹《大云寺二十韵》:“鹤林縈古道,雁塔没归云。”一本作“鴈塔”。明 杨珽《龙膏记·成隙》:“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 2.塔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 慈恩寺 中,亦称 大雁塔。系 唐高宗 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唐 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雁塔》:“塔乃 咸阳 慈恩寺 西浮图院也。沙门 玄奘 先起五层。永徽 中,武后 与王公捨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唐 新进士同榜,题名塔上,有行次之列。唐 韦、杜、裴、柳 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为中式高举之典实。金 郭宣道《送同舍张耀卿补掾中台》诗:“关心 雁塔 功名晚,试手乌臺岁月忙。”明 杨珽《龙膏记·脱难》:“登紫阁题名 雁塔,从今后新风月紧趁逐,旧相思都毕罢。”清 赵翼《赠三元钱湘舲》诗:“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 雁塔 名。”参见“大雁塔”、“雁塔题名”。
8、[塔吊]tǎ diào
塔式起重机。机身很高,像塔,有长臂,可以在轨道上移动,工作面较大。主要用于建筑工程。
9、[塔楼]tǎ lóu
1.高层的略呈塔形的楼房。 2.建筑物上面的呈塔形的小楼。
10、[贝塔]bèi tǎ
佛塔。隋 江总《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贝塔涵流动,花臺偏领芬。”
11、[水塔]shuǐ tǎ
自来水设备中增加水压的装置,是一种高耸的塔状构筑物,顶端有一个大水箱,箱内储水,能把水送到相应高的建筑物上。
12、[炮塔]pào tǎ
火炮上的装甲防护体。坦克、自行火炮、军舰上的主炮等,一般都采用炮塔装置,有旋转式和固定式两种。
13、[塔林]tǎ lín
僧人的塔形墓群,多坐落在寺庙附近。
14、[斜塔]xié tǎ
失去真正垂直的、且有明显倾斜的塔楼(如意大利比萨斜塔,塔高54.559米,偏离垂直线5米有余)
15、[杆塔]gān tǎ
架设电线用的支柱的统称。一般用木材、钢筋混凝土或钢铁制成,有单杆、双杆、A形杆、铁塔等。
16、[灵塔]líng tǎ
即宝塔。唐 丘丹《萧山祗园寺》诗:“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南唐 李中《题庐山东寺远大师影堂》诗:“杉檜已依灵塔老,烟霞空锁影堂深。”宋 苏轼《泗州僧伽塔》诗:“我昔南行舟繫 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旂脚转。”
17、[吊塔]diào tǎ
塔吊。
18、[塔院]tǎ yuàn
建有佛塔的院子。
19、[松塔]sōng tǎ
指白皮松的球果。
20、[塔座]tǎ zuò
僧尼讲经时的座位。
21、[钻塔]zuàn tǎ
井架用于钻井或钻探时叫做钻塔。
22、[沙塔]shā tǎ
佛塔。语本《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23、[塔钟]tǎ zhōng
装在高大建筑物顶上的大型时钟。
24、[圪塔]gē tǎ
同“圪垯”。
25、[玉塔]yù tǎ
1.塔的美称。 2.喻冰柱。
26、[塔庙]tǎ miào
塔。亦泛指寺塔。《魏书·释老志》:“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塔庙:塔婆,或义译为庙。”唐 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龙宫塔庙涌,浩劫浮云衞。”《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胡三省 注:“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宫宇,号为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参见“塔”。
27、[塔器]tǎ qì
进行气相和液相或液相和液相间物质传递的设备。按结构分板式塔和填料塔两大类。板式塔内设有一定数量的塔板,气体以鼓泡或喷射形式与塔板上液层相接触进行物质传递。填料塔内装有一定高度的填料,液体沿填料自上向下流动,气体由下向上同液膜逆流接触,进行物质传递。常应用于蒸馏、吸水、萃取等操作中。
28、[砖塔]zhuān tǎ
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佛塔。用于供奉僧人的遗体遗骨。
29、[剌塔]là tǎ
犹邋遢。
30、[师塔]shī tǎ
即身塔。为僧人埋骨之所。
31、[塔灰]tǎ huī
室内房顶上或墙上的尘土,多指从房顶垂下来的成串的尘土。
32、[塔铃]tǎ líng
佛塔上的风铃。明 周永年《泖塔上作》诗:“塔铃译佛语,簷鸟调天风。”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引 藜村《鸡鸣棣访友》诗:“欲辨 六朝 踪,风乱塔铃语。”
33、[绕塔]rào tǎ
由右旋绕佛塔。
34、[趷塔]kē tǎ
象声词。
35、[塔墩]tǎ dūn
犹言一屁股着地。
36、[跳塔]tiào tǎ
见“跳塔轮铡”。
37、[塔头]tǎ tóu
1.佛塔顶部。唐 戴孚《广异记·大安和尚》:“师心在塔头相轮边铃中。” 2.僧职名。管理佛塔者。《水浒传》第六回:“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陞你做个塔头。”
38、[麻塔]má tǎ
犹麻达。
39、[转塔]zhuàn tǎ
机床上用枢轴转动的可以安装多种刀具的转塔式刀架,各刀具可迅速转到工作位置。
40、[枣塔]zǎo tǎ
枣制食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