鸊
拼音:pì
释义:1.亦作“鷿”。2.见“鸊鷉”。水鸟名。俗称油鸭。似鸭而小。善潜水。古人用其脂膏涂刀剑以防锈。3.见“鸊鷉”。指䴙䴘膏。
组词
鸊鷉 鸊鶙拼音
pì笔顺
𠃍 一 丿 丨 𠃍 一 丶 一 丶 丿 一 一 丨 丿 丨 𠃍 一 一 一 𠃌 丶 丶 丶 丶同音字
拼音为pì的字 拼音为pi的字基础解释
〔~鷉(tī)〕一种水鸟,比鸭稍小,脚近尾端,翅短小,不善飞行,极会潜水,常成群游于水面,受惊即潜入水中。亦作“鸊鵜”。俗称“油鸭”。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鸊-中華大字典1、鸊讀音:必益切,音辟,陌韻。釋文:~鷎。睧鳩也。《方言》:鳩。自關而東周鄭之郊韓魏之都、其睧鳩謂之~鷎。
2、鸊讀音:博厄切,音薜,陌韻。匹歷切,音霹,蒲歷切,音甓,錫韻。釋文:同膸。《廣雅釋鳥》:~鷉。鶻鷉也。〔說文作膸〕。
3、鸊讀音:音避,寘韻。釋文:~丘。雞也。《方言》:雞。陳楚宋魏之閒。謂之~丘。〔音義〕:~丘、避祗兩音。
4、鷿讀音:博厄切,音薜,陌韻。匹歷切,音霹,蒲歷切,音甓,錫韻。釋文:同膸。《方言》:野鳧。其小而好沒水者。南楚之外謂之~鷉。〔說文作膸〕。
鸊
〔䴙〕
(一)pì 《廣韻》扶歷切,入錫並。
〔鸊鷉〕也作“鸊鵜”、“鷿鵜”、“鸊鷈”。水鸟名。俗名油鸭。体形似鸭而小,脚近尾端,翼短小不善飞行,栖息于湖泊、沼泽地,极善潜水,常成群游于水面,稍受惊动瞬即潜入水中,营浮巢于水草丛中,随波上下。古人以其脂膏涂剑防锈。《玉篇·鳥部》:“鸊,鸊鷉,水鳥。”《本草綱目·禽部·鸊鷉》引陳藏器曰:“鸊鷉,水鳥也,大如鳩鴨,脚連尾,不能陸行,常在水中,人至即沉,或擊之便起,其膏塗刀劍不鏽。《續英華》詩云:‘馬銜苜蓿葉,劍瑩鸊鷉膏’是也。”宋王仲旉《南都賦》:“水禽則有鸊鷉鳵鶂。”《格物粗談》卷下:“鸊鷉脂塗刀劍不鏽。”
(二)bì 《集韻》必益切,入昔幫。
〔鸊鷱〕鸟名。一种小鸠。《方言》卷八:“鳩,自關而東,周、鄭之郊,韓、魏之都,謂之ઁܩױ,其ઁ۩ө謂之鸊鷱。”《集韻·㫺韻》:“鸊,鸊鷱,鳥名,鳩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pì
1、[鸊鷉]pì tī
亦称鸊鹈。构成鸊科和扒鸊鵜目的各种水鸟之一,它与潜鸟亲缘关系密切,但以瓣趾代替蹼,有一发育不全的尾,十分擅长潜水,能在水下作长距离游泳。
2、[鸊鶙]pì tí
鸊鷉。
3、[鸊鹈刀]pì tí dāo
用鸊鷉膏涂抹使光亮锐利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