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zào

释义:1.干热。2.焦急。3.中医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组词

干燥 燥热 口干舌燥 枯燥 高燥 唇焦口燥 干燥剂 干燥器 干燥症 燥湿

拼音

zào

笔顺

丿 丿 𠃍 𠃍 𠃍 丿
“火”竖撇上段较正,点画位置恰当。“喿”上部紧凑,中横稍长,竖画正直,撇捺对称;上下中心对齐。

同音字

拼音为zào的字 拼音为zao的字

基础解释

干;缺少水分:~热(干燥炎热)。口干舌~。

详细解释

〈形〉

  1. (形声)

  2.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燥,干也。——《说文》

    火就燥。——《易·文言传》

    燥,焦也。——《释名》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又如:燥吻(干燥的嘴唇);燥坼(干燥坼裂);燥劲(干燥强劲);燥刚(干燥刚劲);燥气(干燥之气);燥急(干渴得利害);燥渴(口渴)

  3. 焦急,焦躁

    往往燥心污笔。——宋·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又如:燥暴(暴躁;急躁);燥灼(焦急如焚);燥急(焦躁不安)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燥-中華語文大辭典

燥燥1ㄗㄠˋzào1.乾;缺少水分。[例]枯~│乾~|口乾舌~。2.中醫指「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之一,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燥燥2ㄙㄠˋsàoㄗㄠˋzào剁成細碎的肉。[例]肉~|~子。

燥 -古漢語常用詞典

zào
幹。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必須~濕得所為佳。”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ào

1、[干燥]gān zào

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沙漠地方气候很~。

2、[燥热]zào rè

(天气)干燥炎热:这里冬季干冷,夏季~。

3、[枯燥]kū zào

单调,没有趣味:生活~。~无味。

4、[口干舌燥]kǒu gān shé zào

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5、[枯燥无味]kū zào wú wèi

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6、[燥湿]zào shī

1.干燥和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清 谭嗣同《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 2.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清 梅曾亮《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3.指世态炎凉。汉 蔡邕《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申屠蟠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唐 陆龟蒙《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宋 司马光《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4.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7、[烦燥]fán zào

同“烦躁”。

8、[燥火]zào huǒ

1.烈火。 2.比喻焦急烦躁的心情。

9、[高燥]gāo zào

(地势)高而干燥。

10、[燥涩]zào sè

干燥滞涩。

11、[燥叶]zào yè

枯叶。

12、[燥刚]zào gāng

1.干燥刚劲。 2.指燥烈干热的药。

13、[嗌燥]ài zào

指咽喉干燥的病证。

14、[燥溼]zào shī

1.干燥和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清 谭嗣同《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 2.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清 梅曾亮《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3.指世态炎凉。汉 蔡邕《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申屠蟠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唐 陆龟蒙《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宋 司马光《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4.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15、[焦燥]jiāo zào

1.干枯,干燥。 2.同“焦躁”。

16、[燥灼]zào zhuó

焦急如焚。

17、[热燥]rè zào

1.焦躁;焦急。 2.犹燥热。

18、[发燥]fā zào

犹发急。《白雪遗音·马头调·祭灶》:“俺也买不起糖瓜,俺也蒸不起年糕。虔心一条又到了三十日,手里无钱乾发燥。”

19、[燥战]zào zhàn

激战。

20、[燥裂]zào liè

干燥而开裂。

21、[燥皮]zào pí

痛快;快意。

22、[燥涸]zào hé

干涸。

23、[辣燥]là zào

厉害;泼辣。

24、[燥渴]zào kě

1.口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有 祝生 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 2.干燥,迫切需要水分。茅盾《三人行》十:“站在水车边看清冷的水汩汩地灌到燥渴的田里去。”

25、[炮燥]pào zào

1.灼热。 2.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

26、[邪燥]xié zào

中医指使人耗伤津液的邪气或药性。

27、[燥暴]zào bào

1.犹勇猛。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宽展那猿猱臂,侧坐着虎熊腰,雄纠纠施呈那燥暴。” 2.犹粗野。元 无名氏《符金锭》第四折:“情理这 韩松 使燥暴,脑背后都来到,俺这里 郑恩 暗暗的藏,他那里不住声高高的闹。” 3.暴躁。清 李渔《蜃中楼·传书》:“况且我叔父的心性,最是燥暴,当初洪水九年,皆他一怒所激。”

28、[燥坼]zào chè

干燥坼裂。

29、[燥笔]zào bǐ

中国 书画术语。谓用笔含墨量甚少。宋 洪迈《容斋续笔·州县牌额》:“绍熙 元年,添差通判 卢瑢,悉以所作隶字,换郡下扁牓……郡人以为字多燥笔,而於州牌尤为不严重,私切忧之。”

30、[齿燥]chǐ zào

中医病名。指前板齿干燥不润。

31、[暴燥]bào zào

同“暴躁”。《红楼梦》第二十回:“宝玉 笑道:‘何尝没穿?见你一恼,我一暴燥,就脱了。’”

32、[燥气]zào qì

干燥之气。

33、[眊燥]mào zào

犹干燥。比喻不相关。

34、[顽燥]wán zào

质地粗劣干枯。

35、[燥子]zào zǐ

即臊子。方言。细切的肉。亦指烹调好加在别的食物中的肉末或肉丁。

36、[豪燥]háo zào

舒畅。

37、[鳖燥]biē zào

亦作“鱉燥”。见“鳖懆”。

38、[旸燥]yáng zào

天晴燥热。

39、[僵燥]jiāng zào

谓硬化,干燥。

40、[鼈燥]biē zào

亦作“鱉燥”。见“鳖懆”。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燥的反义词 燥的近义词 燥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燥能组什么词
  • 燥能组什么词语
  • 燥可以组什么词
  • 燥可以组什么词语
  • 燥字可以组什么词
  • 燥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燥字能组什么词
  • 燥字能组什么词语
  • 燥字开头的成语
  • 燥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