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
拼音:zhù
释义:1.〈书〉病名。指慢性传染病。中医称随处可生的多发性脓疮为流疰。
组词
疰忤 疰夏 鬼疰 尸疰拼音
zhù笔顺
丶 一 丿 丶 ㇀ 丶 一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zhù的字 拼音为zhu的字基础解释
因不能适应气候或环境而得的病。如疰夏、疰船。详细解释
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长的慢性病,主要指劳瘵 。
如:疰忤(中医病名。犹中恶);疰夏(中医学名词。通常指夏季身倦、体热、食少等症状)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疰-中華語文大辭典疰ㄓㄨˋzhù〈書〉慢性的傳染病。[例]母患尸~,每發輒危殆(《南史‧卷七十四‧孝義列傳下‧韓懷明》)。
疰-中華大字典1、疰讀音:朱戍切,音註,遇韻。釋文:病也。見《廣雅釋詁》。《疏證》:釋名釋疾病。注病。一人絼。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注與~通。
〔按巢氏病原云。凡注之言住也。謂邪氣居住人身內。故名爲注。此由經絡空虛。風寒暑溼。勞倦之所致也。其傷寒不時發汗。或發汗不得眞汗。三陽傳于諸陰。入于五藏。不時除瘥畱滯。或宿食冷熱不調。邪氣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氣。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其變狀多端。乃至三十六種九十九種。而方不皆顯其名也。又有九種。曰風注、寒注、氣注、生注、涼注、酒注、食注、水注、尸注〕。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ù
1、[疰夏]zhù xià
1.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病,患者多为小儿,多由排汗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是持续发热,食欲不振,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热,天气越热体温越高等。 2.患疰夏。 3.苦夏。
2、[鬼疰]guǐ zhù
随处可生的多发性深部脓疡。
3、[尸疰]shī zhù
1.同“尸疰”。《梁书·孝行传·韩怀明》:“年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輒危殆。” 2.亦作“尸注”。中医病名。痨瘵病。即肺结核。病程缓慢且相互传染。《南史·徐嗣伯传》:“常有嫗人患滞冷,积年不差。嗣伯 为之诊曰:‘此尸注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灸中恶穴歌》:“尸疰客忤中恶病,乳后三寸量準行。”
4、[疰忤]zhù wǔ
中医病名。犹中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