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
拼音:jī
释义:1.吃不饱;饿。2.使人受饿。3.通“饑”。年成很差或颗粒无收。4.古国名。參見“飢國”。5.姓。见《广韵·平脂》“飢”下引《左传》。今本《左传·定公四年》作“饑”。
拼音
jī笔顺
丿 丶 丶 𠃍 一 一 𠄌 丶 丿 ㇈同音字
拼音为jī的字 拼音为ji的字基础解释
见“饥”。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飢-中華語文大辭典飢饥ㄐ丨jī1.餓(與「飽」相對)。[例]~民|如~似渴|畫餅充~。2.姓。
飢-中華大字典1、飢讀音:居狋切,音肌,支韻。釋文:
❶餓也。見《說文》。〔六書故云。食不充也。詩衡門箋云。~者、不足於食也。正韻箋云。汪來虞方伯說。饑饉之饑、從幾。~餓之~、从几。凡諸韻書。俱分列支微二韻。惟集韻~或从幾。說文長箋云。近代喜茂密者通作饑。趨簡便者通作~。遂成兩謬。按說文~饑異訓。經傳傳寫多譌。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饑。釋文云。本或作~。說文、字林、皆云。饑、榖不熟。~、餓也。是後人傳寫趨簡易作~之證。故元朗重言以申明之曰。~、餓也〕。
❷須食也。見《原本玉篇》。
❸詞也。見《廣雅釋詁》。
〔按高郵王氏疏證本作飾〕。
❹通吷。《史記殷本紀》:及西伯伐~國滅之。《集解》:徐廣曰。~、一作吷。又作耆。
❺姓也。《廣韻》:左傳殷人七族有~氏。
〔按今本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饑氏。字从幾。不从几〕。
2、缢釋文:飢俗字。見《五音篇海》。
3、駽讀音:居狋切,音肌,支韻。釋文:古飢字。《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饑。《釋文》:饑、本亦作飢。又作古~字。
4、駽讀音:乃歷切,音愵,錫韻。釋文:惄或字。《集韻》:惄。飢餓也。或作~。
5、濤釋文:古饑字。見《集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