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
拼音:zhú
释义:1.亦作“爥”。2.火炬;火把。3.蜡烛。4.点燃;燃着。5.照亮;照见。6.指显露,呈现。7.明察;洞悉。8.肛门。参见“燭營”。9.星名。参见“燭星”。10.俗称电灯的功率单位。即瓦。11.量词。盏。12.姓。春秋郑有烛之武。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组词
風簷刻燭拼音
zhú笔顺
丶 丿 丿 丶 丨 𠃍 丨 丨 一 丿 𠃌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同音字
拼音为zhú的字 拼音为zhu的字基础解释
见“烛”。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燭燭-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燭燭ㄓㄨˊ ㄓㄨˊzhú zhú明亮的樣子。《文選.蘇武.詩四首之四》:「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
燭-中華語文大辭典燭烛ㄓㄨˊzhú1.用蠟和油脂製成可燃燒發光的條狀物。[例]蠟~│~火│風中殘~│洞房花~。2.〈書〉照亮;照。[例]火光~天│光~鄰國。3.察見;明白。[例]洞~機先。4.量詞。燭光的簡稱。用於計算發光強度。一個光源在給定方向上發出頻率為540×1012赫的單色輻射,且輻射強度為1/683瓦每球面度時,其發光強度為1燭。★也作「坎德拉」、「坎」。5.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ú
1、[風燭]fēng zhú
1.风中之烛。《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古辞<怨诗行>》:“天德悠且长,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 2.风中之烛易灭,后遂以“风烛”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遗教子孙耳。”前蜀 韦庄《哭同舍崔员外》诗:“池塘春草在,风烛故人亡。”梁斌《播火记》三:“可是老年到来的时候,黑发里要长出银丝,跟前没有一儿半女,怎么度过风烛的晚年呀?”
2、[風前燭]fēng qián zhú
比喻残年。唐 白居易《归田》诗之三:“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繫荣辱?”参见“风中秉烛”。
3、[風簷刻燭]fēng yán kè zhú
同“风簷寸晷”。清 钮琇《觚賸·五经中式》:“康熙 丁卯 顺天 乡试…… 查 林 二公乃能於风簷刻烛时,立就二十三艺,洵未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