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
拼音:fǒu
释义:1.古代盛水或盛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2.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组词
拊缶 抚缶 鼓缶 击缶 酒缶 庄缶 西缶 罂缶 瓦缶 药缶钓 木罂缶 相如缶 黄钟瓦缶 二缶钟惑 西缶雪耻 瓦缶雷鸣 击缶而歌拼音
fǒu笔顺
丿 一 一 丨 ㇄ 丨同音字
拼音为fǒu的字 拼音为fou的字基础解释
1.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 2.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详细解释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传》
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礼记·礼器》
汲水的瓦器
具绠缶,备水器。——《左传·襄公九年》
[考古]∶一种陶瓷乐器
不鼓缶而歌。——《易·离》
一种古容量单位,等于十六斗。一说三十二斗
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钟。——《小尔雅》
又如:缶米(一缶的米。即十六斗米)
〈名〉
〈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缶-中華語文大辭典缶ㄈㄡˇfǒu1.古代一種盛酒的瓦器。大腹小口,有蓋。2.古代一種瓦製的敲擊樂器。[例]擊~而歌。3.二一四部首之一。
缶-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缶 fǒu
❶盛酒漿的瓦器。
李商隱《行次西郊作》詩:
濁酒盈瓦~。(濁酒:自釀的没有過濾的酒。盈:滿。)
❷打水用的瓦器。
《左傳·襄公九年》:
具綆(gěng)~。(具:備辦。綆:汲水用的繩子。)
❸瓦製的打擊樂器。
李斯《諫逐客書》:
擊甕(wèng)叩~。(甕:一種瓦製的打擊樂器。叩:敲打。)
❹量詞。十六斗爲一缶。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fǒu
1、[陶缶]táo fǒu
指 战国 赵 蔺相如 逼 秦王 击缶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拊缶]fǔ fǒu
击缶。
3、[击缶]jī fǒu
亦作“击缻”。敲击瓦缶。古人或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缶,瓦盆。《诗·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 之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於是,秦王 不懌,为一击缻。相如 顾召 赵 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 为 赵王 击缻。’”明 陈汝元《金莲记·偕计》:“堪嗟击缶千秋壮,莫道挥毫两鬢星。”清 孙枝蔚《赠江舟次诗》:“书空耻咄咄,击缶歌呜呜。不为今离别,焉知昨欢娱?”
4、[鼓缶]gǔ fǒu
1.敲奏一种瓦质乐器。 2.《艺文类聚》卷三六引晋孙楚《庄周赞》:“庄周旷荡,高才英雋,本道根贞,归於大顺。妻之不哭,亦何所懽,慢弔鼓缶,放此诞言,殆矫其情,近失自然。”后即借“鼓缶”以指丧妻。
5、[西缶]xī fǒu
战国 时,在 秦 赵 渑池 之会上,赵王 为 秦王 鼓瑟,秦王 却不肯为 赵王 击缶。
6、[土缶]tǔ fǒu
一种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或盛流质,也可用作打击乐器。
7、[质缶]zhì fǒu
简朴的小坛子。
8、[酒缶]jiǔ fǒu
酒坛。
9、[庄缶]zhuāng fǒu
战国 时 庄周 之妻死,惠子 吊之,庄周 方箕踞鼓盆而歌。
10、[敲缶]qiāo fǒu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击打瓦罐。
11、[抚缶]fǔ fǒu
敲击瓦制乐器,作为歌唱时的节奏。
12、[木罂缶]mù yīng fǒu
见“木罌缻”。
13、[药缶钓]yào fǒu diào
日本妖怪,深夜行走山林,有时会从树上掉下个药缶。
14、[相如缶]xiàng rú fǒu
相如缶出自战国时,秦、赵渑池之会,赵大夫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尊严,曾迫使秦王击缶。
15、[瓦缶雷鸣]wǎ fǒu léi míng
比喻庸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16、[二缶锺惑]èr fǒu zhōng huò
指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