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
拼音:líng
释义:1.丘陵。2.高大的坟墓。3.〈书〉欺侮;侵犯。4.(Líng)姓。
组词
霸陵 暴陵 白陵 柏陵 乘陵 春陵 谷陵 黄陵 霸陵桥 霸陵岸 避雨陵 城陵矶 城陵山 杜陵花 杜陵遗老 杜陵野客 韩陵片石 海桑陵谷 霸陵醉尉 陵母知兴 茂陵刘郎 杜陵布衣 金陵王气拼音
líng笔顺
㇌ 丨 一 丨 一 丿 丶 丿 ㇇ ㇏左窄右宽。“阝”弯钩不宜长,竖画正而直。“夌”横画平行,竖画居中;撇点距离适中;“夂”交叉点正对上竖;捺收笔略低。
同音字
拼音为líng的字 拼音为ling的字基础解释
1.丘陵:~谷变迁(比喻世事发生极大的变迁)。 2.陵墓:中山~。十三~。谒~。 3.欺侮;侵犯:~压。 4.姓。详细解释
(形声。从阜( 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 líng)声。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陵,大阜也。——说文》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殽有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陵阜陆墐。——《国语·齐语》
鸿渐于陵。——《易·渐卦》
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又
循陵而走。
又如:陵谷(山岭和深谷);陵谷变迁(高山深谷变换位置。比喻世事变化);陵丘(后高前低平的大丘);陵居(居住在高陵地区);陵隰(山陵和低湿之地);陵阿(山陵);陵衍(高而广的丘陵地)
引申指帝王陵墓
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其南陵,其北陵;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筑);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户(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寝;陵庙
山,山头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孙子·军争》
山无陵,江水为竭。——《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
姓。
如:陵尹(复姓)
升,登
陵重巘。——张衡《西京赋》
又如:陵云(升上云霄。比喻超尘绝俗或神仙的境界);陵霄(升上云霄。比喻志气高远。通凌云)
超越,逾越
陵水经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如:陵忽(超越;欺侮);陵架(超越其上);陵越(超越。也作凌越);凌迈(超越)
欺侮;欺压
在上位,不陵下。——《礼记》
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见陵之耻。——《战国策·燕策》
修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加急记·外戚世家》
又如:陵折(欺压,折辱);陵虐(欺侮虐待。也作凌虐);陵侮(欺侮)
日渐衰微
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汉书·成帝纪》
又如:陵夷(渐次衰颓。同陵迟);陵弛(渐次衰颓、废弛)
凌驾
(宁成)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史记·酷吏列传》
又如:凌架(凌驾);陵跨(跨越;凌驾)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陵-中華語文大辭典陵陵ㄌ丨ㄥˊlínɡ1.大土山。[例]丘~∣~壑∣~谷變遷。2.陵墓。[例]中山~。3.〈書〉欺侮;侵犯。[例]~辱|~壓。4.姓。
陵-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900.【陵】
一大土山。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陵焉。”
引申爲陵墓,帝王的墳墓。李白憶秦娥詞:“漢家陵闕。”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詩:“樂游原上望昭陵。”
二登上,升。張衡西京賦:“陵重巘。”(巘yǎn:山峰。)
引申爲乘,陵駕。曹植洛神賦:“陵波微步。”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勇氣陵雲。”
三侵陵,欺陵。左傳隱公三年:“少陵長。”禮記樂記:“迭相陵謂之慢。”
四[陵遲]原指山勢的坡度愈下愈緩,
引申爲衰微。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反衰世之陵遲,繼周氏之絕業。”也作“陵夷”。漢書成帝紀:“帝王之道,日以陵夷。”
注意“陵”的二三義也寫作“淩”或“淩”。參看“淩”字條。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íng
1、[山陵]shān líng
1.山岳。 2.指帝王的坟墓。
2、[丘陵]qiū líng
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相对高度一般小于山地且坡度较缓。
3、[陵园]líng yuán
1.以陵墓为主的园林:烈士~。 2.古指帝王的墓地。
4、[陵谷变迁]líng gǔ biàn qiān
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5、[陵墓]líng mù
领袖或革命烈士的坟墓;帝王或诸侯的坟墓。
6、[金陵]jīn líng
江苏南京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灭越,设置金陵邑。
7、[东陵]dōng líng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下,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8、[夷陵]yí líng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9、[广陵]guǎng líng
见“广陵散”。
10、[乾陵]qián líng
唐高宗 与 武则天 的合葬墓,在 陕西 乾县 梁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兽、华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马、石狮、述圣记碑和无字碑等,是 唐 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对 乾陵 的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如 永泰公主、懿德太子 及 章怀太子 墓等,发现了极为精美的壁画、线雕画和大量的陶俑等历史文物。
11、[西陵]xī líng
1.古国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 居 轩辕 之丘,而娶於 西陵 之女,是为 嫘祖。”张守节 正义:“西陵,国名也。” 2.陵墓名。三国 魏武帝 陵寝。在 河南省 临漳县 西。《彰德府志·地理志二》:“操 且死,令施繐帐於上,朝晡,上酒及糗粮,使宫人歌吹帐中,望吾 西陵。西陵 即 高平陵 也,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一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南朝 齐 谢朓《铜雀台》诗:“鬱鬱 西陵 树,詎闻歌吹声。” 3.陵墓名。清 代帝王陵寝。在 河北省 易县 西 永宁山 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 雍正 泰陵、嘉庆 昌陵、道光 慕陵 和 光绪 崇陵。因地在 北京 之西,总称“西陵”。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之一九八:“朝晡望断 西陵 路,漳水 园林好墓田。” 4.陵墓名。南朝 齐 钱塘 名妓 苏小小 的墓。唐 李贺《苏小小墓》诗:“西陵 下,风吹雨。”唐 罗隐《江南行》:“西陵 路边月悄悄,油壁轻车 苏小小。” 5.峡名。长江 三峡 之一。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江 出 西陵,始得平地。”参见“西陵峡”。 6.浙江省 萧山市 西兴镇 的古称。唐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 横 秦望,西陵 遶 越臺。” 7.复姓。春秋 有 西陵高。
12、[高陵]gāo líng
1.高丘,山丘。《易·同人》:“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晋 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冉冉高陵苹,习习随风翰。”元 刘永之《酬寄伍朝宾》诗:“鲸鯢依巨浪,虎豹啸高陵。” 2.指陵墓。晋 张载《七哀传》:“北芒 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3.陵墓名。三国 魏武帝 曹操 陵名。在 河北省 临漳县 西。参阅《嘉庆一统志·彰德府二》、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 4.陵墓名。三国 吴 孙坚 墓名。在 江苏省 丹阳市 西。参阅《嘉庆一统志·镇江府二》。 5.复姓。汉 有 高陵显 见《通志·氏族三》。
13、[陵寝]líng qǐn
帝王的坟墓及墓地的宫殿建筑。
14、[黄陵]huáng líng
轩辕黄帝陵墓的略称。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因而亦称桥陵。陵前有黄帝庙和汉武帝所修的祈仙台,周围有数以万计的千年古柏。黄帝庙中残存北宋以来的碑刻50多块。
15、[南陵]nán líng
1.南边的陵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 人御师必於 殽,殽 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其北陵,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 2.专指 汉 代 薄姬 之陵。《三辅黄图·陵墓》:“文帝 母 薄姬 南陵 在 霸陵 南,故曰 南陵。” 3.指 南陵戍。晋 置,故城在今 安徽省 繁昌县 西北。南朝 梁 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今旦入芦洲。”
16、[海陵]hǎi líng
现在江苏省泰州市。
17、[昭陵]zhāo líng
1.陵墓名。唐太宗 墓。在 陕西省 礼泉县 九嵕山。利用山峰凿成。著名的 昭陵 六骏石刻,原来即列置在 昭陵 北面祭坛的东西两庑房内。前蜀 韦庄《闻再幸梁洋》诗:“兴庆 玉龙寒自跃,昭陵 石马夜空嘶。”清 张际亮《迁延》诗:“石马 昭陵 烦北望,太宗 兄弟总纵横。”参阅 宋 宋敏求《长安志·醴泉》。 2.陵墓名。明穆宗 墓。在 北京市 昌平县 大峪山 东。为 明 十三陵之一。 3.陵墓名。清太宗 墓。亦称 北陵。在 辽宁省 沉阳市 北 隆业山。为关外 清 代三陵(昭陵、福陵 和 永陵)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个。解放后辟为 北陵公园。参阅《清会典事例·盛京工部·陵寝规制》。 4.宋 仁宗 葬 永昭陵,宋 人以 昭陵 作为 仁宗 的代称。宋 楼钥《王岐公玄英宗诏草》:“昭陵 以 英宗 为皇子。”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三:“一日…… 昭陵 曰:‘甚好。’”
18、[零陵]líng líng
古地名。在今 湖南 宁远 东南。相传 舜帝 葬于此。
19、[少陵]shǎo líng
1.汉宣帝许后之陵。因规模比宣帝的杜陵小,故名。 2.指唐诗人杜甫。
20、[定陵]dìng líng
明 十三陵之一。万历 帝 朱翊钧 和 孝端、孝靖 两后的陵墓。在 北京市 昌平 天寿山。墓室由五个极其高大宽敞的石筑殿堂联结组成。前、中、后三殿及左右配殿有五重雕刻精美的石门。随葬品有金冠、龙凤冠、龙袍、谥宝、谥册、金银器、玉器、装饰品和丝织品等。经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 明 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9年辟为定陵博物馆。
21、[延陵]yán líng
1.古邑名。春秋 吴 邑,公子 季札 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 江苏 常州市。《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终身不入 吴 国。”何休 注:“延陵,吴 下邑。”《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 封於 延陵。” 2.借指 季札。汉 王粲《赠文叔良》诗:“延陵 有作,侨 肸 是与。”宋 范仲淹《吴岩寺》诗:“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节老乾坤。”清 李渔《怜香伴·狂喜》:“你虽是 王莽 虚谦,我当做 延陵 真让。”参见“延陵季子”。 3.汉成帝 陵。《汉书·成帝纪》:“﹝ 绥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 延陵。” 4.指 汉成帝。《汉书·元后传》:“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於陛下,时登高远望,独不慙於 延陵 乎!” 5.复姓。南朝 宋 有 延陵盖。见《宋书·谢晦传》。
22、[松陵]sōng líng
1.吴淞江 的古称。为 太湖 支流三江之一,由 吴江县 东流与 黄浦江 汇合,出 吴淞口 入海。唐 陆广微《吴地记》:“松江,一名 松陵,又名 笠泽。”唐 皮日休《松江早春》诗:“松陵 清浄雪初消,见底 新安 恐未如。”参见“松江”。 2.吴江县 的别称。宋 姜夔《过垂虹》诗:“曲终过尽 松陵 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江县》:“吴江县,府东南四十五里,东北至 松江府 …… 唐 曰 松陵镇。乾寧 二年,杨行密 与 钱鏐 相攻,设砦於此,属 松江镇。”
23、[巴陵]bā líng
1.旧县名。晋 太康 元年置,治所在今 湖南 岳阳。1913年改名 岳阳县。 2.郡名。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置。治所在 巴陵(今 湖南 岳阳)。隋 开皇 九年废。唐 天宝 元年复置。乾元 元年改称 岳州。隋 末 罗县 令 萧铣 起兵,即以此为根据地。 3.山名。在 岳阳县 治西南,滨 洞庭湖。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昔 羿 屠巴蛇於 洞庭,其骨若陵,故曰 巴陵。”唐 朱庆馀《与庞复言携酒望洞庭》诗:“帆自 巴陵山 下过,雨从 神女 峡边来。”
24、[裕陵]yù líng
1.古代帝王陵墓名。(1)金显宗 陵。在 北京市 房山县 西北 大房山。(2)明英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石门山 东,即 十三陵 的第四陵。(3)清高宗 陵,在 河北省 遵化县 西北 昌瑞山。 2.宋 人对 神宗 的习惯称呼。神宗 陵本名 永裕陵,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宋 苏轼《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裕陵 固天纵,笔有云汉姿。”宋 楼钥《跋汪季路书画·蔡京自书窜谪元符党人诏草》:“裕陵 裁决庶政,动出亲札。”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裕陵 稽古制作,詔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画一来上,以袪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
25、[庐陵]lú líng
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26、[长陵]cháng líng
1.高大的土山。《楚辞·九叹》:“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王逸 注:“言己登高大之陵,周而四望。”宋 晁补之《满江红》词:“隐隐长陵高阜,卧红堆碧。” 2.汉高祖、北魏 孝文帝、明成祖 陵墓名。汉高祖 墓在 陕西省 咸阳市 东,北魏 孝文帝 墓在 河南省 洛阳市 附近,明成祖 墓在 北京市 昌平县。
27、[茂陵]mào líng
1.古县名。治在今 陕西省 兴平县 东北。汉 初为 茂乡,属 槐里县。武帝 筑 茂陵,置为县,属 右扶风。见《汉书·地理志上》。 2.陵墓名。(1)汉武帝 刘彻 的陵墓。在今 陕西省 兴平县 东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汉书·武帝纪》:“﹝ 后元 二年﹞二月丁卯,帝崩于 五柞宫,入殯于 未央宫 前殿。三月甲申,葬茂陵。”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自崩至葬凡十八日。茂陵 在 长安 西北八十里也。”(2)明宪宗 朱见深 的陵墓。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北 天寿山。见《明史·宪宗纪》。 3.汉 司马相如 病免后家居 茂陵,后因用以指代 相如。北周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七:“茂陵 体犹瘠,淮阳 疾未祛。”唐 李贺《昌谷园新笋》诗之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 归卧叹清贫。”清 蒋纲《舟次书感》诗:“不及 茂陵 归有壁,翻同 杜老 别无家。”
28、[北陵]běi líng
1.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 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四:“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唐 乔知之《和李侍郎古意》:“南山羃羃兔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 2.特指 茂陵。北周 庾信《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生墓志铭》:“东都马鸣,不无见日之叹;北陵车过,终忆平生之言。”倪璠 注:“茂陵 在 长安 之北,故曰北陵。”
29、[子陵]zǐ líng
严光 的字。
30、[谒陵]yè líng
到陵墓前拜谒;瞻仰陵墓。
31、[泰陵]tài líng
1.陵名。唐玄宗 陵。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金粟山。 2.陵名。宋哲宗 陵。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本名 永泰陵。宋 人常称之为 泰陵。 3.陵名。明孝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笔架山 东南。 4.陵名。清世宗 陵。在 河北省 易县 永宁山。
32、[杜陵]dù líng
1.地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古为 杜伯国。秦 置 杜县,汉宣帝 筑陵于东原上,因名 杜陵。并改 杜县 为 杜陵县。晋 曰 杜城县,北魏 曰 杜县,北周 废。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挟弹飞鹰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桥 西。”唐 白居易《新乐府·杜陵叟》:“杜陵 叟,杜陵 居,岁种薄田一顷餘。”宋 张先《更漏子》词:“杜陵 春,秦 树晚,伤别更堪临远。” 2.汉 宣帝 陵墓。《汉书·元帝纪》:“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 葬 杜陵。”《三辅黄图·陵墓》:“宣帝 杜陵,在 长安 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间时,好游 鄠 杜 间,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宋 戴复古《答杜子野主簿》诗:“杜陵 之后有孙子,自守诗家法度严。”明 郑昂《感怀》诗:“王粲 凄凉仍去国,杜陵 老大竟飘蓬。”清 孙枝蔚《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诗:“杜陵 仍作客,曹霸 可无诗。”参见“杜陵野老”。
33、[平陵]píng líng
旧县名,汉昭帝死后葬平陵,因置平陵县,三月魏改之为始平,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
34、[园陵]yuán líng
帝王的墓地。
35、[崇陵]chóng líng
1.陵墓名。唐德宗 的陵墓。在今 陕西 泾阳县 北 嵯峨山。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伏以 崇陵 仙寝,復土纔终。” 2.陵墓名。宋光宗 的陵墓 永崇陵 的简称。在今 浙江 绍兴市 东南 攒宫。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典礼·光宗配飨议》:“卫公 之孙祕阁校理 元刚,復言其祖首侍 崇陵 讲读,后在相位,始终六年。” 3.陵墓名。清德宗 的陵墓。在今 河北 易县 西 永宁山。《清史稿·宣统皇帝纪》:“詔定 西陵 金龙峪 为 德宗景皇帝 山陵,称曰 崇陵。”
36、[景陵]jǐng líng
1.陵墓名。北魏 宣武帝 墓,又名 宣武陵,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北 北邙山。 2.陵墓名。唐宪宗 墓,在今 陕西省 乾县。 3.陵墓名。金睿宗 墓,在今 北京市 房山县 西北 大房山。 4.陵墓名。明宣宗 墓,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东北 天寿山。 5.陵墓名。清圣祖 墓,在今 河北省 遵化县 西北 昌瑞山。
37、[灞陵]bà líng
古地名。本作 霸陵。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汉文帝 葬于此,故称。三国 魏 改名 霸城,北周 建德 二年废。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岂知 灞陵 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唐 李白《忆秦娥》词:“秦 楼月,年年柳色,灞陵 伤别。”宋 晁补之《永遇乐·东皋寓居》词:“只愁恐轻鞍犯夜,灞陵 旧路。”清 钱谦益《燕市别惠房二老》诗:“龙汉劫中期后会,灞陵 回首重依然。”
38、[五陵]wǔ líng
汉元帝以前,西汉皇帝每筑一陵,要设一个陵县,将王孙豪富迁去。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渭水北岸今兴平市东北至咸阳市附近塬上,合称五陵,又称五陵塬。
39、[毗陵]pí líng
今江苏省常州市。
40、[安陵]ān líng
战国 时国名。本属 魏,秦 灭 魏 后,欲以五百里地易 安陵。见《战国策·魏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