郍
拼音:nuó
释义:1.同“那”。2.地名。3.姓。汉代有郍删。见《东观汉记》本传。
组词
弩郍 阿郍拼音
nà笔顺
丿 丿 𠃌 丶 一 丶 ㇌ 丨同音字
拼音为nuó的字 拼音为nuo的字基础解释
古同“那”。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郍-漢語大字典郍
郍(一)nuó 《字彙補》諾何切。
同“那”。《五音集韻·歌韻》:“郍,俗那。”唐劉肅《大唐新語·聰敏》:“高宗覽之,問曰:‘誰有此文?’有司言:‘(李)嗣真。’高宗曰:‘此人郍解我意,遂有此句。’詔加兩階。”宋梅堯臣《去春城》:“暫爾厭風埃,郍堪為久客。”
(二)nǎ
同“哪”。唐范攄《雲溪友議·靈丘誤》:“鶴老芝田雞在籠,上清郍與俗塵同。”宋梅堯臣《去春城》:“暫爾厭風埃,郍堪為久客。”
(三)fú 《字彙補》房六切。
隐藏。《字彙補·邑部》:“郍,《集韻》:‘匿也;容也;隱也。’”
1、郍讀音:諾何切,音那,歌韻。釋文:溫~沙。國名。《後周書》:粟特國在葱嶺之西。蓋古之庵蔡。一名温~沙。
2、郍讀音:房六切,音伏,屋韻。釋文:隱也。見《字彙補》。
3、哪讀音:囊何切,音儺,歌韻。釋文:~~。儺人之聲。見《集韻》。
4、哪讀音:乃箇切,音奈,箇韻。釋文:語助。見《類篇》。
〔按俗語多用之〕。
5、哪讀音:乃結切,音涅,屑韻。釋文:咄~。胡人名。見《集韻》。
6、那讀音:囊何切,音儺,歌韻。釋文:
❶本作綝。《說文》:綝。西夷國。安定有朝~縣。
〔按西夷國、卽史記所稱之冄駹也。~、蓋冄駹之冄字。古今字也。地當今四川茂縣。朝~、當今甘肅平涼縣〕。
❷何也。《左宣二年傳》:棄甲則~。
❸多也。《詩桑扈》:受福不~。
❹安貌。《詩魚藻》:有~其居。
❺於也。《國語越語》:吳人之~不穀。
❻美也。《國語楚語》:使富都~豎贊焉。
❼阿~。茂盛皃。《文選王延壽賦》:蘭芝阿~於東西。
❽禪~。梵語。寂照不二之義。《楞嚴經》: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禪~最初方便。
❾伽~。㭝語。象也。《北戶錄》:象、一名伽~。
❿刹~。梵語。俄頃也。《楞嚴經》:沈思諦歡刹~。刹~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⓫檀~。梵語。世主也。《善覺要覽》:梵語陀~檀底。唐言世主。稱檀~者。卽訛陀爲缽。去缽底。故曰檀~。
〔按日本俗、妻稱其夫。傭僕稱其主人。竝曰旦~。卽檀~之轉譯〕。
⓬支~。西人沿佛書之名、稱中國也。《宋史天竺國傳》:天竺表來。譯云。伏願支~皇帝。
⓭拘~。花名。《桂海花志》:拘~、花葉瘦長。略似楊柳。夏開淡紅花。一朶數十蕚。至深秋猶有之。
⓮渠~。花之有毒者。《墨客揮犀》:凌霍、金錢、渠~、異花皆有毒。不可近眼。
⓯同挪。《淸異錄》:典當、抽~、借貸、賒荷、一不䘏。
⓰姓也。西魏~棲。又代北有破落~氏。大宛之後。入中國後改爲~氏。
7、那讀音:乃可切,音娜,哿韻。釋文:
❶俗言~事。見《廣韻》。
〔按俗言~個。卽彼之意。~事意亦同〕。
❷奈也。〔王維詩〕:強欲從君無~老。
8、那讀音:乃箇切,音哪,箇韻。釋文:語助也。《後漢韓康傳》:公是韓伯休~。
9、那釋文:綝俗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nà
1、[弩郍]nǔ nà
盛多浓厚貌。
2、[阿郍]ā nà
见“阿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