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
拼音:bì
释义:1.货币。钱币,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
组词
委币 职币 征币 珍币 钱币 纸币 人民币 冀南币 白鹿币 澳门币 货币政策拼音
bì笔顺
丿 丨 𠃌 丨同音字
拼音为bì的字 拼音为bi的字基础解释
货币:硬~。银~。纸~。人民~。详细解释
(形声。从巾,敝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同本义
幣,帛也。——《说文》
四曰幣贡。——《周礼·大宰》。司农注:“绣帛。”
幣曰量幣。——《礼记·曲礼》
用圭璧更皮幣。——《礼记·月令》
事之以皮幣。——《孟子》
寡君是故使吉( 游吉)奉其皮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请具车马皮幣。——《战国策·齐策三》
又如:皮币(兽皮和缯布);币玉(帛和玉,祭祀用品);币号(祭祀用的物品名称);币献(进献的礼品)
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
凡执幣者。——《仪礼·十相见礼》。疏:“玉马皮圭璧帛,皆称幣。”
宋公以幣请于 卫。——《左传·隐公八年》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幣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币马(用作礼物的马匹)
泛指财物
以珠玉为上幣,以黄金为中幣,以刀布为下幣。——《管子·国蓄》
货币,钱
有司以幣轻多奸。——《汉书·武帝纪》
又如:金币,银币;外币;纸币;硬币
赠送 。
如:币仪(敬献礼品);币器(赠给丧家奠仪与随葬品)
通“敝”。破旧;弃;败坏
不腆先君之币器。——《国语·鲁语上》
〈名〉
〈动〉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币-中華語文大辭典同:幣
币-中華大字典1、币釋文:同印。見《龍龕手鑑》。
2、印讀音:伊刃切,因去聲,震韻。釋文:
❶執政所持信也。从爪卪。見《說文印部》。
〔案璽章圖記等通稱~。古今皆然。自秦、皇帝獨用璽。漢因之。而諸侯王用金璽。二千石以上用銀章。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乃用銅~。刻文曰某官之~。淸制有寶、~、關防、圖記、條記、五種。別製木質鈐記。民國、大總統亦用~。寶不復行。餘則多仍舊制〕。
❷爲也。《方言》:~。爲也。甌越曰~。
❸信也。所以封物爲信驗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見《釋名釋書契》。
❹著迹於物上也。《靑瑣高議》:口脂在手。偶~于花上。〔今所謂~刷。亦是此義〕。
❺~花。政府所發行之一種證劵。用以徵取間接稅者。曰~花稅。
❻魚名。《酉陽雜俎》:~魚。長一尺三寸。頭上四方如~。有字。
❼~度。國名。古稱天竺、身毒。亞細亞洲南部之最大半島。東接孟加拉灣。西漸阿拉伯海。北與亞細亞本土相接。今屬於英。英文India。
❽姓也。《廣韻》:左傳鄭大夫~段。出自穆公子~。以王父字爲氏。
3、幣讀音:毗祭切,音弊,必袂切,音蔽,霽韻。釋文:
❶帛也。見《說文》。
❷貨財也。《國策秦策》:府具~。
❸錢也。《史記吳王濞傳》:亂天下~。
❹皮~。以皮爲之。《史記平準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爲皮~。直四十萬。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ì
1、[金币]jīn bì
用黄金作主要成分铸造的货币。
2、[货币]huò bì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代表,直接体现社会劳动,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购买其他一切商品。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共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前两种为基本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形式也在发展,最初是贵金属,后出现了纸币、电子货币等。
3、[硬币]yìng bì
金属制成的货币。
4、[纸币]zhǐ bì
俗称钞票。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的货币符号。由国家银行或政府授权的银行发行。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5、[人民币]rén mín bì
我国法定货币。以圆为单位。
6、[钱币]qián bì
钱(多指金属的货币)。
7、[港币]gǎng bì
香港地区通行的货币,以圆为单位。
8、[外币]wài bì
外国的货币。
9、[台币]tái bì
我国台湾地区通行的货币,以圆为单位。
10、[银币]yín bì
银制的货币。
11、[本币]běn bì
本位货币的简称。
12、[铜币]tóng bì
铜制的货币。
13、[铸币]zhù bì
由国家或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
14、[币值]bì zhí
货币的价值,即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
15、[法币]fǎ bì
193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1948年8月被金圆券代替。
16、[马币]mǎ bì
1.汉武帝 时铸造的一种币面铸有马形图案的钱币。见《汉书·食货志下》。 2.马匹和钱财。唐 韩愈《送石洪处士序》:“譔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三年》:“转运使 温昉,行六部事,主军中餽餉,屈意事 匡,以马币为献。”
17、[币制]bì zhì
货币制度,包括拿什么做货币和货币的单位,以及硬币的铸造,纸币的发行、流通等制度。
18、[辅币]fǔ bì
辅助货币的简称。指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如人民币圆以下的角、分券和金属制造的硬币。
19、[布币]bù bì
1.陈列币帛。《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祓殯而襚,则布币也。”《国语·吴语》:“寡君 句践 使下臣 郢 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於下执事。”韦昭 注:“布,陈也。币,玉帛也。”《史记·周本纪》:“於是布币而策告之。” 2.古代仿照农具鎛的形状铸造的一种金属货币。布,通“鎛”。因鎛形似铲,又叫“铲币”。按其形制与时代先后,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是较早的布币,还保留着铲的形状,上有装柄的空首,主要流通于 春秋 初期的 周王 朝及 晋、卫、郑、宋 等国。后来布首逐渐扁平,发展为平首布,其下部形状又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平首布主要流通于 战国 时期的 韩、赵、魏 以及 燕 秦 等国。新莽 时曾一度仿制使用。
20、[刀币]dāo bì
中国古代铜铸币。形似刀,上面铸有文字,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
21、[制币]zhì bì
古代祭祀时所供之缯帛。帛的长宽皆有定制,因称“制币”。
22、[伪币]wěi bì
伪造的钱。
23、[镍币]niè bì
镍质的货币。
24、[贝币]bèi bì
古代的原始货币之一。以海贝或仿贝为币材。
25、[边币]biān bì
陕甘宁、晋察冀、冀热辽等边区政府银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发行的纸币。
26、[币帛]bì bó
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宋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 2.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晋 葛洪《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27、[纳币]nà bì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 齐 纳币。”宋 苏轼《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
28、[贿币]huì bì
赠送的礼物。
29、[下币]xià bì
下等的货币。
30、[入币]rù bì
犹言纳币。因婚嫁而赠送财礼。币,帛。
31、[币器]bì qì
赠给丧家的奠仪与随葬品。
32、[息币]xī bì
谓积压财货。
33、[皮币]pí bì
1.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管子·五行》:“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於天下诸侯。”《国语·吴语》:“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 2.汉 代用白鹿皮制成的货币。《史记·平準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繢,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按,此币发行于 汉武帝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一种信用货币。
34、[遣币]qiǎn bì
古代婚嫁礼仪之一。求婚时男方向女方赠送币帛等礼物。
35、[劣币]liè bì
劣币又称格雷欣法则,是指价值不同的金属货币被赋予同等的偿付能力时,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必然会取代价值较高的货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36、[龟币]guī bì
古代以龟壳所作的货币。
37、[资币]zī bì
财物;泉币。《国语·周语下》:“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晋 陆机《辨亡论下》:“凭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羣蛮。”唐 杜甫《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夫时患钱轻,以至於量资币,权子母。”
38、[彩币]cǎi bì
1.指赏赐的财帛。 2.彩礼。旧俗定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束帛。
39、[币池]bì chí
一般像寺庙里投入金钱许愿的池子。
40、[奉币]fèng bì
犹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