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tī

释义:1.〈书〉揭发。

组词

抄擿 钩擿 纠擿 检擿 抉擿 搜擿 探擿 发奸擿伏 擿奸发伏 擿抉细微 冥行擿埴

拼音

笔顺

丿 𠃌 𠃍

同音字

拼音为tī的字 拼音为ti的字

基础解释

1.挑出。2.挑剔;指摘。3.指使。4.揭发。5.搜索。6.探。7.剖开;分。8.捶。

详细解释

〈动〉

  1. 挑出;剔除

    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汉书》

  2. 揭露

    慕张生之擿伏。—— 梁元帝《玄览赋》

    又如:擿伏(揭露隐秘的坏事);擿奸发伏(揭露检举隐秘的奸人和坏事);擿发(揭发)

  3. 挑剔 。

  4. 如:擿抉(挑剔);擿辨(剔抉辨别)

  5. 另见 zhì

1. 擿 [tī]2. 擿 [zhì]

擿 [tī]

〈动〉

  1. 挑出;剔除

    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汉书》

  2. 揭露

    慕张生之擿伏。—— 梁元帝《玄览赋》

    又如:擿伏(揭露隐秘的坏事);擿奸发伏(揭露检举隐秘的奸人和坏事);擿发(揭发)

  3. 挑剔 。

  4. 如:擿抉(挑剔);擿辨(剔抉辨别)

  5. 另见 zhì

擿 [zhì]

〈动〉

  1. 搔;挠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列子·黄帝》

  2. 投掷。后作“掷”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月去箧》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史记·刺客列传》

    又如:擿匕(以匕首相投掷);擿弃(丢弃)

  3. 另见 tī

〈动〉

  1. 搔;挠

    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列子·黄帝》

  2. 投掷。后作“掷”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月去箧》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史记·刺客列传》

    又如:擿匕(以匕首相投掷);擿弃(丢弃)

  3. 另见 tī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擿-中華語文大辭典

擿擿1ㄓˊzhíㄓˋzhì1.〈書〉搔;撓。[例]指~無痟癢(《列子‧黃帝》)。2.〈書〉丟;投。同「擲」。[例]引其匕首以~秦王(《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荊軻》)。擿擿2ㄊ丨ˋtìㄊ丨tī1.〈書〉剔除;挑出。[例]~去重複(宋‧宋敏求〈題《孟東野詩集》〉)。2.〈書〉揭發;揭露。[例]抉瑕~釁,掩其弘美(《後漢書‧卷三十六‧鄭范陳賈張列傳‧陳元》)。3.〈書〉挑剔;指摘。[例]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以為非(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學校》)。

擿-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擿 zhì
❶搔,抓。
《列子·黄帝》:
指~無痟(xiāo)癢。(痟癢:痛癢。)
❷搔頭,古代婦女頭上的一種首飾。
《後漢書·輿服志下》:
諸簪珥皆同製,其~有等焉。
❸投擲。
《莊子·胠篋》:
~玉毁珠。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擲」。
❹tì(惕)。挑。
韓愈《送窮文》:
~抉杳微。
引挑動,指使。
《漢書·谷永傳》:
衛將軍商密~永令發去。(衛將軍王商秘密指使谷永要他離開。)
又揭發。
《後漢書·賈復傳》:
以~發其奸。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掎擿]jǐ tī

指摘,挑剔。

2、[擿抉]tī jué

指挑剔。

3、[倍擿]bèi tī

见“倍摘”。

4、[抉擿]jué tī

1.抉择;择取。唐 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徧閲旧史,旁采小説,简牘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愿云<四客政论>》:“莽莽亡国史中,抉擿探索,多有可资后世之寻味者。” 2.挑剔;揭发。《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尚书郎 乐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细过以求媚於上。”胡三省 注:“抉,一决翻,挑也;擿,他歷翻,发动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惠卿 方其无事,已一一收録以备缓急之用,一旦争利,随相抉擿,不遗餘力,此犬彘之所不为,而 惠卿 为之。”清 陈田《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经义寡稽,援据失当,瑕疵晓然,无庸抉擿。”

5、[铁擿]tiě tī

指供穿引之用的铁针。擿,

6、[擿谶]tī chèn

指陈谶书。《文选·张衡<思玄赋>》:“嬴 擿讖而戒 胡 兮,备诸外而发内。”旧注引《秦语》:“秦 三十二年,燕 人 卢生 奏籙图曰:‘亡 秦 者,胡 也。’始皇 乃使将军 蒙恬 将兵三十万,北击 胡,取 河 南地,遂筑长城以为塞。”张铣 注:“擿,指也。”

7、[铅擿]qiān tī

以铅粉校改书籍中的谬误。指校勘之事。

8、[骨擿]gǔ tī

骨簪。古人用以插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因以兽骨为簪股,故名。

9、[指擿]zhǐ tī

1.用手指抓搔。 2.指出,挑出缺点错误。

10、[诘擿]jié tī

查究和揭发。

11、[搜擿]sōu tī

1.搜索揭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徧歷诸司,搜擿疵纇,太为烦碎。” 2.搜集摘取。宋 韩维《朝发灵树寄曼叔师厚》诗:“诸君豪杰士,经训饱搜擿。”

12、[检擿]jiǎn tī

检查举发。

13、[擿索]tī suǒ

搜索。

14、[瑕擿]xiá tī

见“瑕摘”。

15、[擿语]tī yǔ

密告。

16、[纠擿]jiū tī

纠举揭发。

17、[擿觖]tī jué

见“擿抉”。

18、[解擿]jiě tī

见“解摘”。

19、[投擿]tóu tī

投掷。

20、[擿挡]tī dǎng

鼓声。

21、[擿校]tī xiào

犹核对。《三国志·魏志·孙礼传》:“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者,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

22、[擿罚]tī fá

责罚。清 王晫《今世说·德行》:“﹝ 荆元 ﹞召不率教者前,责之曰:‘某年月日,以某事应擿罚。’虽甚顽梗,若挞於市无所容,退而相戒莫敢犯。”

23、[擿问]tī wèn

诘问;责问。

24、[擒擿]qín tī

见“擒奸擿伏”。

25、[探擿]tàn tī

审察揭发。《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洽 同郡 许混 者,许劭 子也”裴松之 注引 晋 周裴《汝南先贤传》:“其探擿伪行,抑损虚名,则 周 之 单襄,无以尚也。”《宋书·自序传·沉璞》:“其閭里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鬭,妄相诬引,前后不能判者,璞 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探擿是非,各标证据。”

26、[擿举]tī jǔ

检举揭发。

27、[甄擿]zhēn tī

选录。

28、[擿辨]tī biàn

剔抉辨明。

29、[擿弃]tī qì

丢弃。

30、[擿发]tī fā

揭露。

31、[诋擿]dǐ tī

指责挑剔。

32、[钩擿]gōu tī

亦作“钩擿”。搜索挑剔。

33、[采擿]cǎi tī

见“採摘”。

34、[抄擿]chāo tī

搜查。

35、[发擿奸伏]fā tī jiān fú

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後汉书·法雄传》:“善政事,好發擿姦伏,盜賊稀發,吏人畏愛之。”《资治通鉴·汉和帝元兴元年》:“雒陽 令 廣漢 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發擿姦伏,外行猛政,内懷慈仁。”

36、[擒奸擿伏]qín jiān tī fú

捕捉奸人,揭发隐恶。

37、[擿奸发伏]tī jiān fā fú

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

38、[声偶擿裂]shēng ǒu tī liè

文章的句子两两并列声调平仄相对。

39、[擿埴冥行]tī zhí míng xíng

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

40、[抉瑕擿衅]jué xiá tī xìn

抉:挑出;瑕:玉上的斑点;擿:挑;衅:破绽。寻求缺点、毛病,故意挑剔。

zhāi

1、[擿埴索涂]zhāi zhí suǒ tú

擿埴:敲地;索:探求;涂:道路。指盲人用杖点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

2、[擿埴索途]zhāi zhí suǒ tú

指盲人以杖点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同“擿埴索涂”。

3、[擿植索涂]zhāi zhí suǒ tú

谓盲人以杖点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同“擿埴索涂”。

zhì

1、[冥行擿埴]míng xíng zhì zhí

冥:昏暗;冥行:夜间行路;擿:点;埴:地。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着手杖点地而行。比喻研求学问,不识门径,暗中探索。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擿的反义词 擿的近义词 擿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擿能组什么词
  • 擿能组什么词语
  • 擿可以组什么词
  • 擿可以组什么词语
  • 擿字可以组什么词
  • 擿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擿字能组什么词
  • 擿字能组什么词语
  • 擿字开头的成语
  • 擿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