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
拼音:shòu
释义:1.一般指四足、全身生毛的哺乳动物。2.兽形的。参见“獸侯”、“獸環”。3.如野兽般的。比喻野蛮、下流。参见“獸心”、“獸性”、“獸欲”。4.干肉。5.通“狩”。打猎。6.通“嘼”。牲畜,家畜。7.唐人因避唐高祖李渊祖李虎讳,往往把虎字改作“獸”。参见“獸口”、“獸穴”、“獸吻”。
拼音
shòu笔顺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一 丨 一 一 丨 𠃍 一 一 丿 ㇏ 丶同音字
拼音为shòu的字 拼音为shou的字基础解释
见“兽”。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獸-中華語文大辭典獸兽ㄕㄡˋshòu1.指具四足而全身有毛的哺乳動物。[例]野~│猛~│禽~。2.像野獸一般野蠻、殘忍、凶惡的。[例]~行│~心│~性。
獸-漢語大字典獸
〔兽〕
《説文》:“獸,守備者。从嘼,从犬。”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从犬者,獵必以犬,此狩獵之所用也。”
shòu 《廣韻》舒救切,去宥書。幽部。
(1)打猎。后作“狩”。《説文·嘼部》:“獸,守備者。”徐灝注箋:“獸之言狩也,田獵所獲,故其字从犬,謂獵犬也。”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釋獸》:“獸蓋狩之初文也。”《詩·小雅·車攻》:“建旐設旄,搏獸于敖。”鄭玄箋:“獸,田獵搏獸也。”按:《文選·張衡〈東京賦〉》及李善注引《詩》均作“薄狩于敖”。
(2)四足哺乳动物,多指野兽。《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書·益稷》:“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孫星衍疏:“《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擾之’注云:‘……猛獸,虎豹熊羆之屬。’”漢曹操《卻東西門行》:“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除了养育保护以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需的本领。例如飞禽便教飞翔,鸷兽便教搏击。”也泛指鸟兽。《周禮·考工記·梓人》:“天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
(3)腊,干肉。《儀禮·特牲饋食禮》:“棜在其南,南順。實獸于其上,東首。”鄭玄注:“獸,腊也。”賈公彦疏:“《周禮·腊人》鄭注云:小物全乾為腊。”
(4)兽形的。《周禮·考工記·梓人》:“張獸侯,則王以息燕。”鄭玄注:“獸侯,畫獸之侯也。”唐陸龜蒙《連昌宫詞·門》:“金鋪零落獸鐶空,斜揜雙扉細草中。”《明史·輿服志四》:“今擬公主第,廳堂九間,十一架,施花樣獸脊,梁、棟、斗栱、簷桷彩色繪飾,惟不用金。”又为兽炭的省称。五代李煜《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鑪次第添香獸。”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录蔣旭亭《閨怨》:“獸火金盆仔細添,繽紛瑞雪壓斜檐。”
(5)通“嘼(xiù)”。牲畜。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孚部》:“獸,叚借為嘼。”《周禮·天官·獸醫》:“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賈公彦疏:“此醫唯療家畜,不療野獸。但畜獸義通。”《〈書·武成〉序》:“武王伐殷,往伐歸獸。”孔傳:“往誅紂克定,偃武修文,歸馬牛於華山、桃林之牧地。”陸德明釋文:“獸,本或作嘼。”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hòu
1、[風生獸]fēng shēng shòu
传说中的神兽名。《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 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貍。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不然,灰中而立,毛亦不燋;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铁鎚锻其头数十下乃死,而张口向风,须臾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