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
拼音:xié
释义:1.不正当;不正派。2.迷信指妖魔鬼怪带给人的灾祸。3.中医指一切致病的因素。4.不正常。
组词
辟邪 邪恶 邪道 邪气 邪魔 驱邪 避邪 邪念 邪路拼音
xié笔顺
一 𠃋 亅 丿 ㇌ 丨同音字
拼音为xié的字 拼音为xie的字基础解释
1.不正当,不正派。2.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3.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4.妖异怪诞。5.古同“斜”。详细解释
〈形〉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不正当,不正派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异常。妖异怪诞
性不信巫邪。——《南史》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名〉
品行不正的人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中医指邪气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
如:中邪;妖邪;邪魅
另见 yé
见“莫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另见 xié
- 邪 [xié]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不正当,不正派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异常。妖异怪诞
性不信巫邪。——《南史》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品行不正的人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中医指邪气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
如:中邪;妖邪;邪魅
另见 yé
〈形〉
〈名〉
- 邪 [yé]
见“莫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另见 xié
- 邪 [xié]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不正当,不正派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异常。妖异怪诞
性不信巫邪。——《南史》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品行不正的人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中医指邪气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
如:中邪;妖邪;邪魅
另见 yé
〈形〉
〈名〉
- 邪 [yé]
见“莫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另见 xié
- 邪 [xié]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不正当,不正派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异常。妖异怪诞
性不信巫邪。——《南史》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品行不正的人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中医指邪气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
如:中邪;妖邪;邪魅
另见 yé
〈形〉
〈名〉
- 邪 [yé]
见“莫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另见 xié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邪-中華語文大辭典邪1ㄒ丨ㄝˊxié1.不正當;不正派。[例]~念︱歪理~說︱純正無~。2.指妖魔鬼怪及其帶來的災禍。[例]撞~∣中(ㄓㄨㄥˋ zhònɡ)~∣驅~。3.中醫指致病的因素。[例]風~∣寒~入裡∣溼~傷脾胃。4.〈口〉異常;奇怪。[例]這事真~了︱有股子~勁兒。邪2丨ㄝˊyé1.〈書〉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例]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2.用於地名:(1)(秦置)古郡名。即琅邪。約在今山東。(2)(南朝齊置)古郡名。即琅邪。約在今江蘇。
邪-汉语大词典邪(I)xie
ㄒ〡ㄝˊ
〔《广韵》似嗟切,平麻,邪。〕
1.不正;不正派。
●《诗·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
●郑玄笺:“专心无复邪意也。”
高亨注:“邪,指养马者盗卖马草马料的行为。”
●《左传·桓公二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唐韩愈《行箴》:“行也无邪,言也无颇。”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看瑞贞这些日子是有点邪,鬼鬼祟祟,交些乱朋友。”
2.指品行不正的人。
●《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孔颖达疏:“任用贤人,勿有二心;逐去回邪,勿有疑惑。”
3.私心。
●《吕氏春秋·审分》:“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
高诱注:“邪,私也。不欲君知,故蔽之也。”
4.中医学上指一切致病因素为邪,如风寒暑湿之气。
●《急就篇》卷四:“灸刺和药逐去邪。”
颜师古注:“凡人正气不足则邪气入体而病生焉。故叙攻病云‘逐去邪’也。”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
●《红楼梦》第八三回:“到了次日,大夫来了。瞧了宝玉,不过说饮食不调,着了点儿风邪,没大要紧,疏散疏散就好了。”
5.妖异怪诞之事。
●《吕氏春秋·孝行》:“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南史·袁君正传》:“性不信巫邪。”
6.异常;不平常。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这可是邪的!难道那小子有这么大神通不成!”
●老舍《四世同堂》七:“他因酒后发酒疯,或因穷而发邪脾气。”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她的时常被饥饿困迫的瘦身子忽然来了一股邪力气,几乎把李四妈撞倒。”
7.偏斜。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
●张守节正义:“邪谓东北接之。”
参见“邪幅”。
邪(II)ye
〡ㄝˊ
ya
〡ㄚˊ
〔《广韵》以遮切,平麻,以。〕
1.古地名。
●《说文·邑部》:“邪,琅邪郡也。”今山东省胶南县有琅邪山。
按,邪也写作“玡”。今读ya。参见“琅邪”。
2.语气助词。表疑问。
●《庄子·至乐》:“夫子有忧色,何邪?”
●《史记·项羽本纪》:“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3.语气助词。表反诘。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方有急,王孙(窦婴字)宁可以让邪?”
●《后汉书·班超传》:“明者睹未萌,况已着邪?”
4.语气助词。表感叹。
●《易·系辞下》:“乾坤,其《易》之门邪!”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5.语气助词。表停顿。
●《庄子·田子方》:“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陛下见妾在椒房,终不肯给妾纤微内邪,若不私府小取,将安所仰乎?”
颜师古注:“内邪,言内中所须者也。邪,语辞也。”
●清魏源《香港岛观海市歌》:“山邪云,城邪人,胡为兮可望不可亲?”
6.语气助词。表判断。
●《庄子·天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7.叹词。
●老舍《茶馆》第一幕:“邪!这倒是个怪人!”
8.劳动时众人协调动作,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声。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参见“邪许”。
9.通“椰”。
●《三国志·吴志·士燮传》:“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
邪(III)yu
ㄩˊ
〔《集韵》羊诸切,平鱼,以。〕
通“余”。
指年历推算中剩余的日子。
●《史记·历书》:“举正于中,归邪于终。”
●裴骃集解:“音余。韦昭曰:‘邪,余分也。’”
按,《左传·文公元年》作“归余于终”。
邪(IV)xu
ㄒㄩˊ
〔《集韵》详余切,平鱼,邪。〕
通“徐”。
缓慢。
●《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极只且。”
●郑玄笺:“邪,读如徐。”
马瑞辰通释:“虚者舒之同音假借,邪者徐之用音假借。”
邪(V)she
ㄕㄜˊ
〔《集韵》时遮切,平麻,禅。〕
星名用字。
●《史记·天官书》:“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命曰归邪。”
●裴骃集解引李奇曰:“邪音蛇。”
●《集韵·平麻》:“邪,归邪,星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xié
1、[邪恶]xié è
(性情、行为)不正而且凶恶:~势力。
2、[辟邪]bì xié
避免或驱除邪祟。一般用作迷信语,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不侵扰人的意思。
3、[邪教]xié jiào
指冒用气功、宗教等名义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人身权利的非法组织。
4、[邪气]xié qì
1.不好的风气或作风:正气终究要压倒~。 2.中医指使人生病的不正常的环境因素。
5、[无邪]wú xié
没有邪恶的想法。
6、[驱邪]qū xié
(用符咒等)驱逐邪祟(迷信):~避祸。降魔~。
7、[避邪]bì xié
迷信的人指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8、[祛邪]qū xié
驱除邪恶。
9、[邪念]xié niàn
不正当的念头。
10、[邪淫]xié yín
1.亦作“邪婬”。邪恶纵逸。 2.奸淫;下流的行为。 3.中医指致病的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11、[邪路]xié lù
邪道。
12、[邪门]xié mén
比喻邪念,坏主意。
13、[邪乎]xié hu
1.超出寻常;厉害:这几天天气热得~。 2.离奇;玄乎:这事没什么特别,你别说得那么~。
14、[中邪]zhòng xié
迷信的人指被鬼怪迷住而言行反常。
15、[邪神]xié shén
邪恶之神。
16、[邪说]xié shuō
有严重危害性的不正当的议论:辟~。异端~。
17、[邪魔]xié mó
宗教指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
18、[邪术]xié shù
不正当的方术;妖术。
19、[奸邪]jiān xié
1.奸诈邪恶。 2.奸诈邪恶的人:~当道。
20、[邪祟]xié suì
指邪恶而作祟的事物:驱除~。战胜~。
21、[妖邪]yāo xié
1.妖异怪诞。 2.指鬼怪神祟及其危害。 3.能用邪术害人的妖人。 4.喻奸佞之人。 5.犹夭斜。袅娜多姿。
22、[淫邪]yín xié
邪恶;淫荡。《管子·禁藏》:“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汉 陆贾《新语·术事》:“故 舜 弃黄金於崭嵓之山,禹 捐珠玉於五湖之渊,将以杜淫邪之欲,絶琦瑋之情。”《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傍有恶少年数人,就説他许多淫邪不美之行,书生贱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二章:“她瞧不起 孙水嘴,除了他看她的眼光里带着淫邪以外,代表主任介绍他入党没有被通过,也是重要的原因。”
23、[邪派]xié pài
不正派。《红楼梦》第七五回:“﹝ 贾政 ﹞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
24、[邪风]xié fēng
1.中医指伤人致病之风。 2.缺乏根据的消息。 3.不健康的风气。如:顶住邪风,发扬正气。
25、[邪性]xié xìng
邪恶的心性。
26、[去邪]qù xié
使丧失魅惑力量。
27、[邪心]xié xīn
邪念。
28、[邪行]xié xíng
〈方〉古怪;特别。
29、[虚邪]xū xié
1.虚伪邪恶。 2.中医指致病的邪气。邪气乘虚而入,令人致病,故称。 3.犹舒徐。从容不迫;舒缓。语本《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郑玄笺:“邪读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马瑞辰通释:“虚者舒之同音假借,邪者徐之同音假借。”参见“虚徐”。
30、[邪辞]xié cí
1.亦作“ 邪词 ”。 2.不合正道的言论。《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七国以前皆良史乎?而史墨之邪词,纪於《左氏》焉。”
31、[邪人]xié rén
心术不正的人。
32、[蠲邪]juān xié
去除邪祟。
33、[邪歈]xié yú
见“邪揄”。
34、[弃邪]qì xié
舍弃邪说。
35、[诐邪]bì xié
偏邪不正。清 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其所挟之知见,则已陷于詖邪而贼道。”严复《救亡决论》:“词章不妨放达,故虽极蜃楼海市,惝怳迷离,皆足移情遣意。一及事功,则淫遁詖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高尚缙《<万国演义>序》:“夫乡曲之徒,不学无术,浸灌於詖邪之议,发生其佚荡之心,其貽害最烈。”
36、[邪睨]xié nì
斜视。
37、[邪幛]xié zhàng
见“邪见幢”。
38、[邪论]xié lùn
谬说,邪曲之论。
39、[文邪]wén xié
文章中不恰当的词句。
40、[邪枉]xié wǎng
1.邪曲;不合正道。 2.指奸邪的人。
yé
1、[莫邪]mò yé
同“镆铘”(mòyé)。
2、[上邪]shàng yé
汉 乐府《铙歌》篇名,以第一句“上邪”二字而名。上,指天;邪,通“耶”,语气词。上邪,犹言天啊,即指天为誓的意思。
3、[乜邪]niè yé
1.见“乜斜”。 2.语尾助词。
4、[邪许]yé hǔ
亦作“邪軤”。亦作“邪謣”。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一人领呼称为号头,众人应和称为打号。
5、[邪揄]yé yú
同椰揄。
6、[昆邪王]hún yé wáng
hún yé wáng,匈奴贵族,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降汉。
yá
1、[琅邪]láng yá
1.亦作“琅琊”。亦作“瑯琊”。1.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西晋 伐 吴,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 也。”清 黄景仁《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翠色披满襟。” 3.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琅邪,臺名也,在 渤海 间。” 4.指 秦 琅琊 刻石。金松岑《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近义词
反义词
xié
1、[正]zhèng
1、[正]zhēng
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这幅画挂得不~。2.位置在中间。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4.正面。5.正直。6.正当。7.纯正。8.合乎法度;端正。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10.姓。
正月。
yé
1、[正]zhèng
1、[正]zhēng
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这幅画挂得不~。2.位置在中间。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4.正面。5.正直。6.正当。7.纯正。8.合乎法度;端正。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10.姓。
正月。
yá
1、[正]zhèng
1、[正]zhēng
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这幅画挂得不~。2.位置在中间。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4.正面。5.正直。6.正当。7.纯正。8.合乎法度;端正。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10.姓。
正月。
yú
1、[正]zhèng
1、[正]zhēng
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这幅画挂得不~。2.位置在中间。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4.正面。5.正直。6.正当。7.纯正。8.合乎法度;端正。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10.姓。
正月。
xú
1、[正]zhèng
1、[正]zhēng
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这幅画挂得不~。2.位置在中间。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4.正面。5.正直。6.正当。7.纯正。8.合乎法度;端正。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10.姓。
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