蹢
拼音:dí
释义:1.指兽类的蹄子。
组词
白蹢拼音
dí笔顺
丨 𠃍 一 丨 一 丨 ㇀ 丶 一 丶 丿 丨 𠃌 一 丨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dí的字 拼音为di的字基础解释
古指蹄子。详细解释
〈名〉
兽蹄
有豕白蹢,烝涉彼矣。——《诗·小雅》
〈动〉
徘徊
蹢,住足也。——《说文》
又如:踣蹢躅(徘徊不进的样子)
另见 dí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蹢-中華語文大辭典蹢1ㄉ丨ˊdí〈書〉獸蹄。[例]有豕白~,烝涉波矣(《詩經‧小雅‧漸漸之石》)。蹢2ㄓˊzhí參見【蹢躅】。
蹢-中華大字典1、蹢讀音:直隻切,音擲,治革切,音謫,陌韻。釋文:
❶本作瓳。《說文》:瓳。住足也。从足。啇聲。或曰蹢躅。賈侍中說。足垢也。《王注》:選注連引~躅、住足也。爲一義。非也。且恨賦古詩十九首注。尙如說文。陸士衡招隱詩注。引躊躅、住足也。申之曰。躊與躑同。是謂說文作躊也。司馬紹統贈山濤詩注。引~䠱、住足也。申之曰。躑躅與~䠱同。是又謂說文作䠱也。其於字體尙茫昧也。彼見詩賦中~躅字。卽引說文兩說以解之。本不知住足非~躅之義。三年問之~䠱。姤初六之~躅。鄭王竝無注。案姤下巽初爲巽主。巽爲進退。爲不果。故知玉篇~躅行不進者是也。云行。又云不進。則遲回遷延之意。非逗止足也之比也。許君於蹢躅不加說解。以其爲恆言耳。與鄭王不注同意。
〔按段氏改住爲逗。以說文無住字也。更本選注。加~躅二字於上。而以或曰~躅四字爲衍文。與各本異。啇聲、大徐作適省聲。段作啻聲〕。
❷~躅。不靜也。《易姤》:羸豕孚~躅。
〔又〕:不行也。見《禮記三年問釋文》。
〔又〕:跢跦也。見《廣雅釋訓》。
〔按躅亦作䠱〕。
❸同躑。《禮記三年問》:~䠱焉。
〔按荀子禮論作躑躅。注。以足擊地也〕。
2、蹢讀音:丁歷切,音旳,錫韻。釋文:
❶蹏也。《詩漸漸之石》:有豕白~。
❷足也。見《廣雅釋獸》。
❸投也。《莊子徐无鬼》:齊人~於宋者。〔音義〕:~、投也。呈亦反。
3、豴讀音:丁歷切,音滴,錫韻。釋文:蹄也。見《集韻》。
4、瓳釋文:古蹢字。見《集韻》。
〔按說文蹢作~。段本啻聲〕。
5、躑讀音:直炙切,音擲,陌韻。釋文:蹢或字。《集韻》:蹢。說文、住足也。或曰。蹢躅。賈侍中說。足垢也。亦作~。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í
1、[白蹢]bái dí
白蹄。
2、[躅蹢]zhú dí
徘徊不前。引申为觊觎、窥伺。
zhí
1、[蹢躅]zhí zhú
同“踯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