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
拼音:jù
释义:1.两者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离开。2.两者相隔的长度。
组词
距离 差距 相距 焦距 行距 间距 株距 螺距 轨距 距骨拼音
jù笔顺
丨 𠃍 一 丨 一 丨 ㇀ 一 𠃍 一 ㇄“⻊”下边右竖正对“口”的中心,两竖间距适中。“巨”框的上横短,下横长,竖画正直;“]”居中部,上下距离相当。
同音字
拼音为jù的字 拼音为ju的字基础解释
1.相隔的空间和时间:相~数里。~离。行(háng)~。株~。差(chā)~。 2.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 3.古同“拒”,抵抗。 4.古同“巨”,大。 5.古同“讵”,岂。详细解释
(形声。从足,巨声。本义:鸡爪)
同本义
距,鸡距也。——《说文》
后阺为之金距。——《左传》
不鸣不将无距。——《汉书·五行志》。注:“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
虽有钩针芒距。——《淮南子·原道》
长皆及俎距。——《仪礼·少牢礼》。注:“胫中当横节也。”
公输之刻凤也,冠距未成。——《列子》
距离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又如:苗距;槽距;差距;焦距;行距;株距;距国(介于大国之间,或两面受敌的国家);距随(古人射箭站立时两脚的间隔距离)
倒刺
古代兵器锋刃上的倒刺
钓钩上的倒刺
[古]∶同“拒”
抗拒;抵御
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诗·大雅·皇矣》
断足以距难。——《荀子·君道》
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史记·高祖本纪》
拒绝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孟子·滕文公下》
其无距言。——《潜夫论·明闇》
受而不距。——《风俗通义·愆礼》
距关,毋内诸侯。(距,与“拒”通,抵檝、守卫。)——《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距捍(抵抗防御);距谏饰非(不听劝谏,掩饰过错);距关(闭关据守);距难(拒绝并加以责难;抗拒祸患)
离;距离
距小孤一里。——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距其院东五里。——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距洞百余步。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 谢庄。(距,距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跳越 。
如:距跃(跳越;跳跃);距踊(蹦跳);距跳(跳跃)
依仗 。
如:距堙(古代兵士攻城时,凭藉以登城的土堆);距险(据险要地形以防守敌人)
蹲,踞 。
如:距石(踞坐石上)
至,到达
距陆而止。——《庄子·渔父》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距-中華語文大辭典距距ㄐㄩˋjù1.在時間或空間上相隔。[例]~今越千年∣相~甚遠∣甲地~乙地10多公里。2.在時間或空間上相隔的長度。[例]差~∣株~。3.雄雞、雉等的腿後面凸出像腳趾的東西。
距-汉语大词典距ju
ㄐㄩˋ
〔《广韵》其吕切,上语,群。〕
1.雄鸡、雉等的腿的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宣帝黄龙元年,未央殿辂軨中雌鸡化为雄,毛衣变化而不鸣,不将,无距。”
颜师古注:“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
●唐罗隐《谗书·说天鸡》:“其父畜养者,冠距不举,毛羽不彰,兀然若无饮啄意。”
2.用作比喻。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东西夹漓,怒冠鼓距,两山当合名斗鸡。”
3.钩钜;倒钩。
●《墨子·备城门》:“城上之备:渠谵、藉车、行栈、行楼、到、颉皋、连梃、长斧、长椎、长兹、距。”
●孙诒让间诂:“疑即《备穴篇》之铁钩钜。”
●《梁书·武帝纪上》:“公治兵外讨,卷甲长骛,接距交绥。”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度其可焚,火箭是宜,或则凿垣,三木并施,一钩一距,一则燎之。”
4.钓钩上的倒刺。
●《淮南子·原道训》:“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
●晋潘尼《钓赋》:“左援修竹,右纵飞轮,金钩厉距,甘饵垂芬。”
5.切除树苗的横枝,留下靠茎的一小段。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剥必留距;若不留距,侵皮痕大,逢寒即死。”
石声汉注:“切断树枝时,留下靠茎一小段,像雄鸡的‘距’(关中称为“扬爪”,河北称为“后爪跟”)一样。”
6.泛指脚。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秋蝉﹞长吟悲鸣,自以为安,不知螳蜋超枝缘条,曳腰耸距,而稷其形。”
●唐张柬之《大堤曲》:“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距。”
7.比喻雄劲挺拔的书法。
●唐白居易《鸡距笔赋》:“搦之而变成金距,书之而化作银钩。”
●宋石介《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师雄二十二,笔距狞如鹰。才格自天来,辞华非学能。”
●金萧贡《族兄才卿下第后赴宜禄酒官以诗寄之》:“久期老距擅文场,命压人头可得忙。”
8.跳越。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司马贞索隐:“超距犹跳跃也。”
●《汉书·甘延寿传》:“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拔距,即下超逾羽林亭楼是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二》:“《史记·王翦传》‘方投石超距’。徐广曰:超一作拔。应劭以拔距为超逾,是也。距亦超也,超亦拔也。”
参见“距跃”。
9.踞伏;踞坐。
●宋楼钥《次韵翁处度同游北山》:“寻源不能且望返,石猊巍距惊神镌。”
●金元好问《鹿泉新居二十四韵》:“汉家威灵万万古,石子连岗犹虎距。”
10.至。抵达,通到。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毛传:“距,至也。”
●《史记·苏秦列传》:“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宋王禹偁《济州龙泉寺修三门记》:“济州龙泉寺者,唐大历四年建于郓州钜野县。县即春秋时西狩获麟之地,汉初时彭越聚盗之所也。东距任宿,西接曹卫,北走汶水,南极芒砀。”
●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第十回:“凡南自交趾,北距汉水,西至三峡,东达九江,俱为所有。”
11.离开;相距。
●《国语·周语上》:“距今九日,土其俱动。”
韦昭注:“距,去也。”
●唐韩愈《李君墓志铭》:“其年十月戊申,葬河南洛阳县,距其祖渑池令府君侨墓十里。”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停船地方距岸尚有十几丈远。”
12.柱桩。因其相互之间有一定距离的间隔,故称。
●《旧唐书·礼仪志一》:“周设石距十八,如碑之状,去坛二步,其下石跗入地数尺。”
13.通“拒”。抗拒;违抗。
●《书·禹贡》:“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孔传:“王者常自以敬我德为先,则天下无距违我行者。”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毛传:“国有密须氏侵阮,遂往侵共。”
●郑玄笺:“阮也徂也共也,三国犯周而文王伐之,密须之人乃敢距其义兵,违正道,是不直也。”
●《史记·东越列传》:“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
●宋司马光《冯太尉谥勤威仪》:“昔者晋人不恭,敢距大邦,负固阻兵,趑趄不庭。”
14.通“拒”。拒绝;排斥。
●《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以陛下发神圣之听,启独见之明,距谗慝之谤,绝邪巧之言,救可济之民,援没溺之命。”
●《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夫忠臣之谏,岂为身哉?帝王距之,亦非顾身也。”
●清褚人获《坚瓠六集·中流砥柱赞》:“其在人也,达而为抑洪水驱猛兽之大禹周公,穷而为作《春秋》距杨墨之孔子、孟子。”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磁电的吸距,就是人的爱憎。”
15.通“拒”。抵抗;抵御。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梁书·刘坦传》:“遣将尹法略距僧粲,相持未决。”
●宋王安石《省兵》诗:“前攻以破散,后距方完坚。”
16.通“拒”。亦表示对垒;对抗。
●《管子·明法》:“民以法与吏相距,下以法与上从事。”
●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赵括母》:“秦赵相距长平。”
17.通“拒”。亦引申为相互冲激。
18.通“拒”。堵截;据守。
●《书·五子之歌》:“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孔传:“有穷,国名。羿,诸侯名。距太康于河,不得入国,遂废之。”
●《史记·东越列传》:“元鼎六年秋,余善闻楼船请诛之,汉兵临境,且往,乃遂反,发兵距汉道。”
●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维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为城,其不合者,诞置联锁于河,宵浮昼湛,舟不潜通。”
●宋叶适《故知广州薛公墓志铭》:“海寇陈小三,载艘六十距境上,给郑广兵三百,与期三日。”
19.通“钜”。巨;大。
●《墨子·杂守》:“令能相救,诸距阜。”
●孙诒让间诂引苏时学曰:“距、钜通用,大也。”
●《淮南子·泛论训》:“体大者节疏,跖距者举远。”
高诱注:“距,大也。”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茹戚肌肤,沉痛疮距。”
20.通“讵”。岂,难道。
●《韩非子·难四》:“燕哙虽举所贤而同于用所爱,卫奚距然哉?”
●宋孔平仲《武宗》诗:“施为贵实效,距止炫空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ù
1、[距离]jù lí
1.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天津~北京约有一百二十公里。现在~唐代已经有一千多年。 2.相隔的长度:等~。拉开一定的~。他的看法和你有~。
2、[相距]xiāng jù
相互间距离:~不远。前后~二十多年。
3、[差距]chā jù
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也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学先进,找~。他俩在看法上有很大~。
4、[焦距]jiāo jù
抛物面镜的顶点或薄透镜的中心到主焦点的距离。
5、[轴距]zhóu jù
就是通过车辆同一侧相邻两车轮的中点,并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二垂线之间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汽车前轴中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
6、[间距]jiān jù
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足迹的前后~可以知道动物四肢或躯体的长短。
7、[距今]jù jīn
在以前距今一千多年。
8、[视距]shì jù
能看见一个物体的最远距离。
9、[行距]háng jù
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一般指两行植株之间的距离。
10、[轨距]guǐ jù
铁路轨道上两股钢轨头部内侧间的距离。有标准轨距、宽轨距和窄轨距。我国铁路采用标准轨距。
11、[株距]zhū jù
同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植株之间的距离。
12、[螺距]luó jù
螺旋的一个螺纹上的一点与相邻螺纹上相应点之间的距离。
13、[距骨]jù gǔ
1.高等脊椎动物的跗骨的近侧骨之一,被认为相当于许多低等脊椎动物的胫侧骨与中间介质的融合。 2.负担人体重量的,在踝部与小腿骨相关节的骨。
14、[距来]jù lái
强弩名。
15、[牚距]chēng jù
1.亦作“牚拒”。抗争;对抗。 2.指声音相激荡。 3.支撑,枕藉。
16、[距石]jù shí
1.柱石,基石。 2.踞坐石上。
17、[距趯]jù yuè
犹跳跃。
18、[距恶]jù è
制止为非作歹。距,通“拒”。
19、[障距]zhàng jù
阻塞;隔绝。
20、[闲距]xián jù
亦作“间距”。两者之间的距离。《新民晚报》1991.7.24:“‘热岛’里高楼林立,人口稠密,住宅间距狭窄,此处气温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21、[远距]yuǎn jù
相分开最近的间隔达6格以上。
22、[盘距]pán jù
盘踞。
23、[旅距]lǚ jù
1.亦作“旅拒”。聚众抗拒;违抗。 2.抵住,顶着。 3.矫健貌。
24、[距难]jù nán
1.距,通“拒”。拒绝并加以责难。《诗·小雅·雨无正》“譖言则退”唐 孔颖达 疏:“言其徒侣自排而退,无距难之者,令使譖言得用也。” 2.距,通“拒”。抗拒祸患。《荀子·君道》:“其辩説足以解烦,其知虑足以决疑,其齐断足以距难。”《隋书·天文志上》:“左星,南星也,所以备关梁而距难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二十年》:“公子成 与 李兑 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 公子章 及 田不礼,灭其党。”胡三省 注:“距,犹拒也。”
25、[蔸距]dōu jù
〈方〉两蔸作物间的距离;株距。
26、[抵距]dǐ jù
见“觝拒”。
27、[距衰]jù shuāi
谓拒用和黜退衰弱退步者。距,通“拒”。
28、[踊距]yǒng jù
亦作“踊距”。跳跃。
29、[严距]yán jù
锐利的鸡距。鸡距,鸡跗蹠骨后方所生的尖突物,相斗时用来刺对方。
30、[距捍]jù hàn
对抗;抵御。距,通“拒”。
31、[距户]jù hù
撑拄门户。距,通“拒”。宋 洪迈《夷坚丁志·淳安民》:“翁叹曰:‘……吾老矣,有死而已。’乃距户自经。”清 戴名世《袁烈妇传》:“﹝烈妇﹞曰:‘吾惫极矣,欲少休。’乃入室距户。须臾,家人启视之,血淋漓满地,自刺死矣,年二十七。”
32、[距战]jù zhàn
抗击;抵御。距,通“拒”。
33、[觜距]zī jù
1.禽鸟的嘴和爪甲。 2.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语本汉张衡《东京赋》:“秦政利觜长矩,终得擅场。”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子时专场夸觜距,余始张军严韅靷。”《旧唐书·朱敬则传》:“万姓皆戴爪牙,无人不属觜距。”
34、[觝距]dǐ jù
见“觝拒”。
35、[距虚]jù xū
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36、[凤距]fèng jù
凤凰腿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比喻好看而不适用的东西。
37、[距絶]jù jué
拒绝。距,通"拒"。
38、[距境]jù jìng
守卫国境。距,通“拒”。
39、[后距]hòu jù
1.雄鸡、雉等的足后突出如趾的部分。《淮南子·兵略训》:“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 2.亦作“后拒”。居后以抗击敌人的部队。《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时 汉 军正 任文 将兵屯 玉门关,为贰师后距。”颜师古 注:“后距者,居后以距敌。”《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会 魏 主召兵还,英 使老弱先行,自将精兵为后拒,遣使与 懿 告别。”《金史·宗望传赞》:“既取 信德,留兵守之,以为后距,此岂轻者耶。”明 李东阳《五丈原》诗:“侯归上天多旧伍,羽 为前驱 飞 后拒。”
40、[浚距]jùn jù
语出《书·益稷》:“濬畎澮,距川。”谓深挖沟浍,使通河海。后以“濬距”引申指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