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
拼音:qiǎn
释义:1.责问;谴责。2.罪;过错。3.旧时官吏被贬降或谪戍。
拼音
qiǎn笔顺
丶 一 一 一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一 丨 一 丨 𠃍 一 𠃍 一 丶 ㇋ ㇏同音字
拼音为qiǎn的字 拼音为qian的字基础解释
1.責備:“天譴”、“譴責”。漢•王充《論衡•自紀》:“文貴夫順合眾心,不違人意,百人讀之莫譴,千人聞之莫怪。” 2.因罪受罰或被貶:“譴謫”。《元史•卷一七四•張孔孫傳》:“濫官放譴,不可復加任用。” 3.罪過。《北史•卷四十•李彪傳》:“臣有大譴,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室而請死。”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二十三齣》:“怎那經文呵,明寫著外面無干,偏則是女人之譴?”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譴-中華語文大辭典譴谴ㄑ丨ㄢˇqiǎn1.責罰;責備。[例]~責∣天~∣重~。2.〈書〉舊指官吏被貶謫。[例]~謫︱獲~∣小罪~出。3.姓。
譴-辞源3【譴】20画 0563·7 qiǎn (舊讀qiàn) ㄑㄧㄢˇ 去戰切,去,線韻,溪。元部。㊀責備,責問。戰國策 東周:“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爲祟。”㊁罪過。後漢書六十下 蔡邕傳上書自陳:“欲以改政思譴,除凶致吉。”㊂官吏謫降。全唐詩九一 韋嗣立 奉和張岳州王潭州别詩序:“後承朝譴,各自東西。”㊃姓。明 陳士元 姓觿引 千家姓云:“雁門族。按當以獲譴而得氏。如 辜氏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