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
拼音:biǎo
释义:1.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把字画书籍等装潢起来,或加以修补,使美观耐久。2.指“裱糊”。用纸或其他材料糊屋子的墙壁或顶棚。
组词
裱糊 装裱 裱褙 裱法 裱工 裱画 分裱 糊裱 裱褙匠 裱背匠 裱背铺 裱褙铺 裱画匠 裱画铺 裱糊店 裱糊匠拼音
biǎo笔顺
丶 ㇇ 丨 丿 丶 一 一 丨 一 丿 𠄌 丿 ㇏同音字
拼音为biǎo的字 拼音为biao的字基础解释
1.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把字画书籍等装潢起来,或加以修补,使美观耐久:这幅画得拿去重~一~。 2.裱糊。详细解释
装潢书画的俗称。用纸、布或丝织物做衬托,衬糊在书画下面把书画等粘糊起来 。
如:裱背(装潢字画);裱工(裱褙书画的工匠);裱手(裱褙的技艺)
用纸糊饰屋子的内部或物件 。
如:裱糊店(经营裱糊业的店铺);裱糊匠(以裱糊为业的工人)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裱-中華語文大辭典裱ㄅ丨ㄠˇbiǎo1.用紙、布或絲織品等把字畫、古書等襯托、黏貼起來,使美觀耐久。[例]裝~|~字畫。2.裱糊。用紙等糊屋子的牆壁、頂棚、窗戶等。[例]新~的花紙床圍。
裱-漢語大字典裱
裱biǎo 《廣韻》方廟切,去笑幫。又《集韻》彼小切。
(1)〔帍裱〕妇女的披巾。《方言》卷四:“帍裱謂之被巾。”郭璞注:“婦人領巾也。”又泛指领巾。《廣雅·釋器》:“帍裱,被巾也。”王念孫疏證:“裱,猶表也。表謂衣領也。《詩·唐風·揚之水》篇‘素衣朱襮’,毛傳云:‘襮,領也。’襮與表古同聲。……‘帍’,猶扈也。被巾所以扈領,故有‘帍裱’之稱。”《廣韻·笑韻》:“裱,領巾也。”
(2)装潢字画或书籍。《古今小説·滕大尹鬼斷家私》:“大尹已將《行樂圖》取去遺筆,重新裱過,給還梅氏收領。”《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我裱了個手卷在此,願捐的寫在上面。”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墙上也只挂着一幅不知什么人画的山水,裱的绫子已成灰暗色。”
(3)同“褾”。袖端。《集韻·小韻》:“褾,袖端。或从表。”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iǎo
1、[装裱]zhuāng biǎo
裱褙书画并装上轴子等。是中国传统书画的一门特殊技艺,便于书画的观赏和收藏。
2、[裱画]biǎo huà
装裱字画。
3、[裱糊]biǎo hú
用纸糊房间的顶棚或墙壁等。
4、[裱褙]biǎo bèi
用纸或丝织品衬托在书画下面粘糊起来,以便于书画观赏保存。
5、[裱首]biǎo shǒu
亦作“褾首”。指书画装裱中用綾锦做的天头。
6、[帍裱]hù biǎo
古代妇女的披巾。
7、[裱挂]biǎo guà
装裱张挂。
8、[裱衬]biǎo chèn
犹裱褙。
9、[裱托]biǎo tuō
犹裱褙。
10、[裱卷]biǎo juàn
装裱。
11、[裱轴]biǎo zhóu
1.亦作“褾轴”。书画裱褙时装置卷轴并加装饰。 2.指裱成的卷轴。
12、[裱手]biǎo shǒu
裱褙的技艺。
13、[褙裱]bèi biǎo
即裱褙。
14、[糊裱]hú biǎo
用纸等糊窗户、墙壁、顶棚等。清 周亮工《书影》卷四:“今人为文,大约如屏障,间架现成,但须糊裱耳!”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槅,贴彩画玻璃窗眼,剪纸吉祥葫芦。”赵树理《传家宝》:“不记得哪一年磨掉了底,她用破布糊裱起来,以后破了就糊,破了就糊,各色破布不知道糊了多少层。”
15、[分裱]fēn biǎo
见“分俵”。
16、[裱法]biǎo fǎ
装裱书画的格式。
17、[托裱]tuō biǎo
托背装裱。
18、[苏裱]sū biǎo
苏州 裱字画的技艺。
19、[裱匠]biǎo jiàng
即裱工。《花城》1980年第7期:“我这儿有一位地道的 苏州 裱匠,巧!手头还有一匹 万历 年的绫子,明 朝绫子裱 宋 朝画,两绝!”参见“裱工”。
20、[潢裱]huáng biǎo
谓装裱书画。
21、[裱褫]biǎo chǐ
亦作“褾褫”。在画背的上端,裱有一段用来包裹画身的色绢或色纸。俗称“包首”。
22、[裱工]biǎo gōng
裱褙书画的工匠。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前几年,我借人家的书,把这篇赋抄录一过。并把开头一段,请老友 陈肇 同志书为条幅。后因没有好的裱工,未得张挂。”
23、[裱绫]biǎo líng
亦作“褾綾”。装裱在书画作品上的綾纸。
24、[裱背铺]biǎo bèi pù
见“裱褙舖”。
25、[黄裱纸]huáng biǎo zhǐ
见“黄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