蝥
拼音:máo
释义:1.见“斑蝥”。昆虫,触角呈鞭状,腿细长,鞘翅上有黄黑色斑纹,成虫危害大豆、棉花、茄子等农作物。可入药。
组词
斑蝥 螌蝥 蝥弧 蝥网 婺蝥 刺蝥 蝃蝥拼音
máo笔顺
㇇ 丶 ㇇ 亅 丿 丿 一 丿 ㇏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同音字
拼音为máo的字 拼音为mao的字基础解释
见〖斑蝥〗。详细解释
斑蝥 ,一种有毒的虫
同“蟊” [same as 蟊]。
如:蝥贼(食禾稼的两种害虫);蝥弧(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蝥-中華語文大辭典蝥ㄇㄠˊmáo參見【斑蝥】。
蝥-中華大字典1、蝥讀音:謨交切,音茅,肴韻。釋文:螌~也。見《說文》。《桂注》:陳藏器曰。螌~蟲有小毒。或作螌畎。廣雅。螌畎、妟靑也。又作斑貓。本草。斑貓有毒。一名龍尾。吳氏本草。斑貓、一名班蚝。一名龍蚝。又作斑茅。古今注。毒藥種有五物。五曰斑茅。戎鹽解之。
2、蝥讀音:莫浮切,音謀,尤韻。釋文:
❶扲或字。見《說文蟲部》。
〔按~、食苗根蟲也〕。
❷~弧。旗名。《左隱十一年傳》:取鄭伯之旗~弧以先登。
3、蝥讀音:亡遇切,音務,遇韻。釋文:蠡名。亦作蟂。見《廣韻》。
4、蝥讀音:武夫切,音無,虞韻。釋文:䵹鼄一名蛛~。見《爾雅釋蟲疏》。
5、蟊讀音:謨交切,音茅,肴韻。釋文:蠿~也。見《說文䖵部》。
〔按說文蝥下、鉉曰。今俗作~。非是。~卽蠿~。蜘蛛之別名也〕。
6、蟊讀音:謨蓬切,音蒙,東韻。釋文:龜兆氣不澤也。洪範曰、圛曰~。見《集韻》。
〔按今洪範經傳皆作䝉。疏作雺。攷周禮太卜注引作曰~曰圛。賈疏引孔注云。~謂陰闇。與集韻之義正合〕。
7、蟊讀音:迷浮切,音謀,尤韻。釋文:同扲。見《集韻》。《互詳蝥字》。
8、蟂讀音:亡遇切,音務,遇韻。釋文:蟲名。見《類篇》。
〔按廣雅釋蟲。蛷䗏、~蛷也。眾經音義引通俗文云。務求、謂之蚑蛷。是~通作務〕。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máo
1、[斑蝥]bān máo
昆虫。体黑色,鞘翅基部有两个大黄斑,足关节处能分泌毒液,人的皮肤接触后会起水泡。可供药用。危害农作物。
2、[刺蝥]cì máo
一种吃稻根的小虫。蝥,同“蟊”。
3、[蝃蝥]dì máo
蜘蛛的别名。
4、[螌蝥]bān máo
即斑蝥。有黑色硬壳。鞘翅基部有两个大黄斑,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足具黑色长绒毛,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皮肤接触后能起水泡。成虫危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中医入药,有毒,主治瘰疠恶疮等。
5、[蝥贼]máo zéi
食禾稼的两种害虫。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坏人或灾异。《左传·成公十三年》:“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 令狐 之役。”杜预 注:“蝥贼,食禾稼虫名。谓 秦 纳 公子雍。”《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李贤 注引《尔雅》:“食苗心曰螟,食节曰贼,食根曰蝥。”唐 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苟放弃责任者,无论其私德上为善人为恶人,而皆为羣与国之蝥贼。”
6、[蝥网]máo wǎng
蜘蛛网。
7、[鳅蝥]qiū máo
亦作“鰌蝥”。见“鰍蛑”。
8、[蛛蝥]zhū máo
蜘蛛的别名。
9、[蝥弧]máo hú
春秋 诸侯 郑伯 旗名。后借指军旗。《左传·隐公十一年》:“潁考叔 取 郑伯 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 自下射之,颠。”孔颖达 疏:“《周礼》诸侯建旂,孤卿建旜。而《左传》郑 有蝥孤,齐 有灵姑鉟,皆诸侯之旗也……其名当时为之,其义不可知也。”唐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鷲翎金僕姑,燕尾绣蝥弧。”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公等世居中国,孰非上帝子女,倘能奉天诛妖,执蝥弧以先登,戒 防风 之后至;在世英雄无比,在天荣耀无疆。”
10、[婺蝥]wù máo
星名。
11、[蝤蝥]yóu máo
见“蝤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