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
拼音:wēi
释义:1.草本植物,又叫巢菜、野豌豆,花紫红色,是优良饲料,可入药。2.见“蔷薇”。落叶或常绿灌木,茎上多刺,花有红、黄、白等颜色。可制香料,也可入药。
组词
蔷薇 周薇 薇蕨 采薇 薇省 茹薇 餐薇 菲薇 紫薇 蔷薇水 密蔷薇 黄蔷薇 蔷薇露 紫薇省 野蔷薇 紫薇郎 紫薇骂郎 虎嗅蔷薇 紫薇舍人拼音
wēi笔顺
一 丨 丨 丿 丿 丨 丨 ㇄ 丨 一 丿 ㇊ 丿 一 丿 ㇏同音字
拼音为wēi的字 拼音为wei的字基础解释
1.白薇,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椭圆形,对生。根供药用。 2.大巢菜。可作饲料、绿肥。详细解释
草名,又名“大巢菜” 。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Vicia sepium ),花紫红色,结寸许长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吃。又名“野豌豆”
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传》
采薇而食者。——明· 顾炎武《复庵记》
知君秉性甘薇蕨,暇日相思还杖藜。——方文《访姚若侯山中不值留此》
又如:薇藿(薇,菜名,又名野豌豆;藿为豆叶。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指蔷薇
碧脑浮冰,红薇染露。——宋· 周密《天香》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薇-中華語文大辭典薇薇ㄨㄟˊwéiㄨㄟwēi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蕨類。葉由地下根莖叢生,葉上生孢子囊,開青紫色花,蔓生。嫩葉、種子可食用亦可入藥。
薇-中華大字典1、薇讀音:無非切,音微,微韻。釋文:
❶菜也。佀藿。見《說文》。《通訓定聲》:爾雅釋草。~、垂水。詩草蟲。言采其~。陸疏。山菜也。按三厓水濱皆生之。卽野豌豆也。
〔按本草綱目。蜀人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詩疏以爲迷蕨。通志以爲金櫻芽。皆謬。博物學曰。~屬隱花植物。生山中。其葉如紫藤。厚而不尖。春時、發生新芽。可供食用。莖及根可製小粉〕。
❷草名。《本草綱目》:白微、一名~草。蘇頌曰。白微莖葉俱靑。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其根白黃色。類牛走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
❸紫~。花名。《廣羣芳譜》:紫~樹身光滑。花六瓣。色微紅紫。皺蒂。長一二分。每瓣又各一蒂。長分許。蠟跗葺蕚。赤莖。葉對生。一枝數穎。一穎數花。紫色之外。又有紅白二色。其紫帶藍熖者名翠。
❹薔~。花名。《廣羣芳譜》:薔~、藤身叢生。莖靑多刺。單而白者更香。結子。名營實。可入藥。其類、有朱千薔~。荷花薔~。五色薔~。黃薔~。淡黃薔~。白薔~。又有紫者。黑者。肉紅者。粉紅者。四出者。重瓣厚曡者。長沙千葉者。
❺芸~。菜名。《廣羣芳譜》:芸~類有三種。紫色者最繁。味辛。其根爛熳。春夏葉密。秋蘂冬馥。其實若珠五色。隨時而盛。一名芸芝。其色紫爲上蔬。其味辛。色黃爲中蔬。其味甘。色靑者爲下蔬。其味鹹。
❻唐制、中書省稱~省。《唐書百官志》:開元元年。改中書省曰紫~省。
〔按明改行中書省爲布政司。故藩署亦稱~署〕。
2、薇讀音:旻悲切,音眉,支韻。釋文:
❶~銜。藥草名。《本草綱目》:蘇恭曰。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赤莖。又有大小二種。楚人謂大者爲大吳風。小者爲小吳風。一名鹿銜草。
〔按~銜、亦名糜銜。李時珍曰。~銜、當作麋銜。鹿、麋、一類。水經注云。魏興錫多生~銜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則吳風亦當作無風。乃通〕。
❷~蕪。香草名。《本草綱目》:蘼蕪、一名~蕪。《詳蘼字》。
3、觿釋文:薇籒文。見《說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wēi
1、[蔷薇]qiáng wēi
1.落叶或常绿灌木,种类很多,茎直立、攀缘或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有多种颜色,有芳香。有的花、果、根可入药。 2.这种植物的花。
2、[紫薇]zǐ wēi
1.落叶小乔木,茎皮光滑,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紫红色或白色,蒴果球形。供观赏。 2.这种植物的花。‖也叫满堂红。
3、[采薇]cǎi wēi
1.殷 末,孤竹君 二子 伯夷、叔齐,反对 周武王 伐 纣,曾叩马而谏。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唐 王维《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宋 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不见採薇之老。”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2.《诗·小雅》篇名。《〈诗〉序》:“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清 姚鼐《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3.《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 灭 殷 之后,“伯夷、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唐 杜甫《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4.指亡国。黄人《<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4、[薇省]wēi shěng
紫薇省的简称。借指中枢机要官署。清 赵翼《寄题同年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任田 我同榜,薇省班稍后。”清 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三十年前同馆阁,薇省花砖履交错。”参见“薇垣”。
5、[蕨薇]jué wēi
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
6、[薇芜]wēi wú
即蘼芜。香草名。
7、[盥薇]guàn wēi
用蔷薇露洗手。
8、[饿薇]è wēi
谓 伯夷 耻食 周 粟,采薇于 首阳山,终至饿死。事见《史记·伯夷列传》。
9、[薇客]wēi kè
薇客网的简称,也是薇客网用户的统一昵称。
10、[薇歌]wēi gē
古代 孤竹君 之二子 伯夷、叔齐 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而食。饿且死,作《采薇之歌》。事见《史记·伯夷列传》。
11、[菲薇]fēi wēi
草木茂密貌。
12、[餐薇]cān wēi
汉字词语,指宁死不屈节。
13、[薇藿]wēi huò
贫苦人用以充饥。
14、[薇籽]wēi zǐ
直立灌木,高1~2米;以薇籽的根、皮或叶入药。在《*辞典》主治:解毒驱虫,接骨,散瘀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蛔虫症,黄疸型肝炎。
15、[薇蕨]wēi jué
薇和蕨。嫩叶皆可作蔬,为贫苦者所常食。
16、[茹薇]rú wēi
采食野菜。
17、[薇垣]wēi yuán
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
18、[紫薇郎]zǐ wēi láng
见“紫微郎”。
19、[白薇圆]bái wēi yuán
一种药名,主治补调冲任,温暖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