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
拼音:yú
释义:1.榆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花有短梗。果实外面有膜质的翅,翅果倒卵形,叫榆荚或榆钱。木质坚硬,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2.(Yú)姓。
组词
榆钱 榆鞭 榆躔 榆沉 榆枌 榆粉 榆柎 榆冈 榆叶梅 榆白汤 榆木炮 榆林塞 榆木疙瘩 榆次之辱 榆枋之见 榆瞑豆重 榆木圪墶 榆木圪垯 日薄桑榆 豆重榆瞑 收之桑榆拼音
yú笔顺
一 丨 丿 丶 丿 ㇏ 一 丨 𠃌 一 一 丨 亅“木”横画稍短,竖画正直。“俞”上部撇捺舒展,下部紧凑,疏密大致均匀。
同音字
拼音为yú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榆-中華語文大辭典榆榆ㄩˊyú1.植物名。落葉喬木。樹皮深褐色,剝脫如鱗狀。葉為橢圓形或倒卵形,緣邊有重鋸齒。三、四月間開淡紫綠色花,果實扁圓,有膜質之翅。木材堅實,可供製作器具或建築用。2.姓。
榆-漢語大字典榆
《説文》:“榆,白枌。从木,俞聲。”
yú 《廣韻》羊朱切,平虞以。侯部。
(1)木名。榆科植物泛称。种类很多,其中“白榆”叶为椭圆或倒卵形,三四月开花,色淡绿而紫。果实扁圆,可拌面蒸食,木材坚致,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树皮纤维柔韧,可代麻。果实、树皮和叶可入药。《説文·木部》:“榆,白枌。”《本草綱目·木部·榆》:“邢昺《爾雅》疏云:‘榆有數十種,今人不能盡别,唯知莢榆、白榆、刺榆、榔榆數者而已。’莢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名枌。”《詩·唐風·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榆。”孔穎達疏:“郭璞曰:‘今之刺榆也。’”《漢書·韓安國傳》:“累石為城,樹榆為塞。”顔師古注:“如淳曰:塞上種榆也。”元虞集《贈藝監小吏》:“廣術何迢迢,榆槐蔭蔽之。”
(2)星名。《玉函山房輯佚書·春秋緯運斗樞》:“玉衡星散為鷄,……為榆,為菖蒲。”唐高宗《大唐紀功頌》:“月弓宵而空桂,則蝕屢金波,星箭夕而奔榆,則妖飛玉弩。”
(3)通“輸(shū)”。泻。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榆,叚借為輸。”《太玄·瑩》:“植表施景,榆漏率刻。”范望注:“榆,猶寫(瀉)也。”
(4)通“摇(yáo)”。摇动。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榆,叚借為摇。”《素問·骨空論》:“折,使榆臂齊時,正炙脊中。”高士宗直解:“榆,作摇;齊,平也。”
(5)姓。《正字通·木部》:“榆,姓。後漢將軍榆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