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
拼音:zhǐ
释义:1.脚指头。2.脚。
组词
趾美 趾离 趾迹 趾错 趾绊 趾骨 趾甲 脚趾 脚趾拇 麟趾学 朴趾源 鸭趾草 趾踵相错 麟趾呈祥 步趋麟趾 趾高气扬 趾高气昂 圆顶方趾 刖趾适屦 削趾适屦 踵趾相接拼音
zhǐ笔顺
丨 𠃍 一 丨 一 丨 ㇀ 丨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zhǐ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1.脚指头:~骨。 2.古指脚:~高气扬。详细解释
(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同本义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豳风·七月》
贲其趾。——《易·贲卦》
屦校灭趾。——《易·噬嗑卦》
麟之趾。——《诗·周南·麟之趾》
今君若步玉趾。——《左传·昭公七年》
足趾之所不蹈。——左思《吴都赋》。 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
又如:趾股(腿脚);趾踵(脚);趾踵相接(形容人数之多);趾爪(脚爪)
脚指头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脚趾(脚前端的分支);鹅鸭之类趾间有蹼;趾绊(本屐上的趾袢儿);趾趾(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支撑器物的脚
鼎颠趾。——《易·鼎》
通“址”。基址
略基趾。——《左传·宣公十一年》
亭亭峻趾。——左思《魏都赋》
去上西山趾。——阮籍《咏怀》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趾趾-汉语大词典趾趾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宋洪迈《夷坚甲志·解三娘》:“顷之又来,群从者皆闻履声趾趾然。”
[同]脚
脚丫子
足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ǐ
1、[脚趾]jiǎo zhǐ
脚前端的分支。
2、[趾甲]zhǐ jiǎ
脚指甲。
3、[足趾]zú zhǐ
脚指头。亦借指脚。
4、[交趾]jiāo zhǐ
亦作“交阯”。原为古地区名,泛指 五岭 以南。汉武帝 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 广东、广西 大部和 越南 的北部、中部。东汉 末改为 交州。越南 于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宋 亦称其国为 交趾。《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汉书·武帝纪》:“遂定 越 地,以为 南海、苍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宋 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国》:“交趾,古 交州,东南薄海,接 占城,西通 白衣蛮,北抵 钦州,歷代置守不絶。”
5、[趾骨]zhǐ gǔ
组成脚趾的小型长骨。相当于手的指骨。在人体,拇趾有两节,其余各趾均为三节。
6、[系趾]xì zhǐ
以铁镣锁足的刑罚。
7、[下趾]xià zhǐ
指物体的根底部分。
8、[鼎趾]dǐng zhǐ
鼎之三足。
9、[趾踵]zhǐ zhǒng
指脚。
10、[雄趾]xióng zhǐ
指大脚。
11、[趾爪]zhǐ zhǎo
脚爪。
12、[林趾]lín zhǐ
林木的根。
13、[利趾]lì zhǐ
善走。一说,与“利跂”同。出众。
14、[踠趾]wǎn zhǐ
屈足;蜷脚。
15、[雕趾]diāo zhǐ
犹雕脚。
16、[疏趾]shū zhǐ
古代祭祀用的肥雉。
17、[斮趾]zhuó zhǐ
砍断脚趾。谓暴虐滥刑。
18、[跰趾]bèng zhǐ
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为一指。跰,通“駢”。
19、[趾趾]zhǐ zhǐ
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20、[石趾]shí zhǐ
石砌的基址。趾,通“址”。
21、[崖趾]yá zhǐ
山崖的基部。
22、[山趾]shān zhǐ
亦作“山址”。山脚。汉 焦赣《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於山趾。”唐 李翱《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託骨山趾。”元 邓牧《伯牙琴·雪窦游志》:“次 妙高臺,危石突巖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清 顾炎武《北岳辨》:“恒山 之绵亘几三百里,而 曲阳 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
23、[命趾]mìng zhǐ
谓步行。
24、[趾离]zhǐ lí
梦神名。
25、[跂趾]qí zhǐ
踮起脚跟。
26、[趾业]zhǐ yè
基业。
27、[玄趾]xuán zhǐ
传说中山名。
28、[游趾]yóu zhǐ
1.犹游踪。 2.游走。
29、[坝趾]bà zhǐ
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
30、[趾迹]zhǐ jì
脚基。引申为遗迹。唐 陈子昂《吊塞上翁文》:“居延海 南四百餘里,有古城焉,土人云是 塞上翁城,今为戍,其基扃趾跡,盖数千年也。”
31、[顶趾]dǐng zhǐ
头顶与足踵。借指全身。
32、[跟趾]gēn zhǐ
脚后跟。
33、[趾股]zhǐ gǔ
腿脚。
34、[玉趾]yù zhǐ
1.对人脚步的敬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三国 魏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 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宋 司马光《奉同范景仁宋次道太常致斋韩廷评维见过为诗谢之》:“如何枉玉趾,及门失相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先生,余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 2.白嫩如玉的脚。晋 王康琚《反招隐》诗:“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南朝 梁 沉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
35、[三趾]sān zhǐ
1.指三足乌。 2.指天、地、人鬼之礼。
36、[基趾]jī zhǐ
1.亦作“基阯”。亦作“基址”。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 蔿艾猎 城 沂 ……议远邇,略基趾,具餱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杜预 注:“趾,城足。”唐 元稹《古社》诗:“古社基阯在,人散社不神。”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九:“旧闻其子 择言(蔡择言)亲道之。后见诸郡兵火之后,瓦砾堆积,不能尽去,因葺以为基址者甚多,因悟 蔡氏 所见。” 2.指一地之范围。《宋书·州郡志二》:“宋武帝 欲开拓 河 南,绥定 豫 土。九年,割 扬州 大江以西,大雷 以北,悉属 豫州,豫 基址因此而立。” 3.喻事业的根基、根本。《后汉书·仲长统传》:“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趾。”唐 韩愈《寄卢仝》诗:“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貽厥无基阯?”杜笃生《新湖南》:“是故国家之土地,乃人民根着之基址也,非政府之私产也。”
37、[趾美]zhǐ měi
谓继承发扬前辈的事业和美德。
38、[行趾]xíng zhǐ
1.犹行迹。足迹。 2.指行动的踪迹。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谨探访富有票首逆沉克诚,去岁潜隐京师南城外,行趾无定。”
39、[右趾]yòu zhǐ
谓砍掉右足。
40、[余趾]yú zhǐ
犹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