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
拼音:jīn
释义:1.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用的纺织品。
组词
毛巾 手巾 围巾 头巾 纸巾 浴巾 枕巾 餐巾 纱巾 红领巾 餐巾纸 毛巾被 面巾纸 大头巾 菱角巾 羽扇纶巾 巾车之恩 巾帼豪杰 巾帼枭雄 巾帼须眉 巾帼英雄 巾帼奇才 巾帼丈夫 柴车幅巾拼音
jīn笔顺
丨 𠃌 丨外形不宜写长,稍宽;左竖比右竖钩段稍短;中竖正中垂直而下。整体布局宽松。
同音字
拼音为jīn的字 拼音为jin的字基础解释
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小块的纺织品:手~。毛~。头~。围~。领~。枕~。详细解释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同本义
巾,佩巾也。——《说文》
沐巾一。——《仪礼·士冠礼》
盥卒授巾。——《礼记·内则》
布巾环幅不凿。——《仪礼·士丧礼》
静其巾幂。——《仪礼·特牲馈食礼》
儿女共沾巾。——《战国策·魏策》
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巾短情长。——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花巾;小丝巾;巾栉(梳洗用品,即手巾和梳子;梳洗打扮);巾帚(拭巾和扫帚);巾帨(毛巾)
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
巾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浣溪沙》
又如:领巾;围巾;巾带(古代有功之人的冠服,亦代指功名);巾车(有帷幕装饰的车子);巾衣(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又指古代送葬时引柩所用的布
巾待于阼阶下。——《仪礼》
头巾
愆礼巾,所以饰首。——《风俗通》
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玉篇》
羽扇纶巾。——苏轼《赤壁怀古》
首戴方山巾。——李白《嘲鲁儒》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又如:巾帻(头巾);巾冠(巾和冠);巾絮(头巾);巾囊(包裹,布袋);巾帽(头巾和帽子);巾卷(古代士族所用的头巾和书卷。引申为士族的代称)
巾箱
巾卷充街。——《文选·皇太子释奠会诗》
又如:巾笈(存放巾帛、书卷的小箱子);巾笥(有巾帛覆盖的箱子);巾衍(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巾笥(即巾箱);巾箧(巾箱)
包裹;覆盖
巾,犹衣也。珠丛云:以衣被车谓之巾。——《周礼·巾车》注
巾以文绣。(用绣巾盖着。)——《庄子》
又如:巾幂(用来覆盖礼器的布帛。引申为“覆盖”)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巾-中華語文大辭典巾ㄐ丨ㄣjīn1.用來擦洗、包裹、覆蓋或纏繞的布。[例]毛~|浴~|桌~|圍~。2.二一四部首之一。
巾-辞源3【巾】3画 4022·7 jīn ㄐㄧㄣ 居銀切,平,真韻,見。真部。㊀手巾,擦抹、包裹用布。禮 内則:“盥卒,授巾。”注:“巾以帨手。”周禮 天官 冪人:“冪人掌共巾冪。”注:“共巾可以覆物。”參閲 清 黃生 字詁“巾”。㊁冠的一種,以葛或縑製成,形如ࢂ߯܌橫著額上。古時尊卑共用。如 漢末農民起義軍裹黃巾。後來貴族士大夫也有以裹巾爲雅的。見 後漢書六八 郭泰傳“巾一角墊”注、宋書 禮志五。㊂巾箱。文選 南朝 宋 謝希逸(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巾見餘軸,匣有遺絃。”㊃包裹,覆蓋。莊子 天運:“盛以篋衍,巾以文繡。”禮 曲禮上:“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īn
1、[毛巾]máo jīn
擦脸和擦身体用的针织品,织成后经纱拳曲,露在表面,质地松软而不光滑。
2、[手巾]shǒu jīn
〈名〉1.用土布做的擦脸巾;毛巾。
3、[羽扇纶巾]yǔ shàn guān jīn
手拿羽毛扇,头戴青丝巾。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纶(guān)。
4、[红领巾]hóng lǐng jīn
1.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佩带的标志。它以三角形的红色领巾象征革命红旗的一角,意味着这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2.指少先队员。
5、[头巾]tóu jīn
1.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 2.现代妇女蒙在头上的纺织物,多为正方形。
6、[围巾]wéi jīn
围在脖子上保暖、保护衣领或做装饰的针织品或纺织品。
7、[纸巾]zhǐ jīn
一种像手绢那样大小用来擦脸、手等的质地柔软的纸片。
8、[领巾]lǐng jīn
系(jì)在脖子上的三角形的纺织品:红~。
9、[巾帼]jīn guó
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英雄。~丈夫(有男子气概的女子)。
10、[浴巾]yù jīn
洗澡用的长毛巾。
11、[餐巾]cān jīn
用餐时为防止弄脏衣服放在膝上或胸前的方巾。
12、[方巾]fāng jīn
1.明代文人、处士所戴的软帽。 2.指旧时行婚礼时新娘头上所覆的红方帕。
13、[面巾]miàn jīn
洗脸的布;毛巾。
14、[纱巾]shā jīn
用纱制做成的头巾或围巾。
15、[枕巾]zhěn jīn
铺在枕头上面的用品,多为毛巾一类的针织品。
16、[汗巾]hàn jīn
1.擦汗用的手巾;手帕。唐 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汗巾束头鬢,羶食熏襟抱。”《西游记》第二六回:“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了去。”《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聘娘 又拿汗巾替四老爷拂了头巾。”郁达夫《采石矶》:“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 2.腰带。《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袖中带得有白綾汗巾一条,约有五尺多长,取出劈半扯开,奉与 美娘 裹脚,亲手与他拭泪。”《红楼梦》第二八回:“撩衣将繫小衣儿的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下来,送给 宝玉。”《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上身穿一件大红縐绸箭袖小袄;腰间繫一条大红縐绸重穗子汗巾。”
17、[包巾]bāo jīn
头巾,包在头上用的巾帕。
18、[桌巾]zhuō jīn
即桌布。
19、[网巾]wǎng jīn
用丝结成的网状的头巾,用来拢住头发。
20、[帻巾]zé jīn
头巾。古代包扎发髻的巾。
21、[儒巾]rú jīn
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 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宋 林景熙《元日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清 李渔《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员领,丑扮丫鬟,杂扮掌礼,众鼓吹纱灯引上。”丁玲《母亲》一:“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22、[朝巾]cháo jīn
犹朝冠。
23、[饰巾]shì jīn
1.以幅巾裹头。谓不加冠冕。 2.谓不冠带,隐居赋闲。 3.婉词。指死亡。上古人死时不冠而裹巾。见《仪礼·士丧礼》。
24、[上巾]shàng jīn
谓加冠。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先用一种丝织的头巾束发,然后再戴上冠。因以“上巾”指“加冠”。明 张居正《辞上巾恩赏疏》:“兹者伏蒙圣恩,以今日臣等恭视皇上整容上巾,礼成,特赐臣 居正 银一百两,紵丝六表里。”
25、[巨巾]jù jīn
大巾。用以蔽膝或盖头。
26、[扁巾]biǎn jīn
普通人戴的头巾。
27、[缣巾]jiān jīn
双丝细绢制的头巾。
28、[脱巾]tuō jīn
脱下头巾,改戴官帽。指开始入仕。
29、[练巾]liàn jīn
白色的头巾。
30、[释巾]shì jīn
谓换去平民头巾,开始做官。
31、[巾箧]jīn qiè
即巾箱。
32、[鸟巾]niǎo jīn
古代吊唁时戴的暗色头巾。
33、[罗巾]luó jīn
丝制手巾。
34、[巾箑]jīn shà
绢扇。
35、[平巾]píng jīn
1.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帻。 2.古时内臣戴的一种平顶帽。 3.古时官吏被遣归所戴的平顶帽。
36、[巾子]jīn zǐ
头巾。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巾子制,顶皆方平,仗内即头小而圆鋭,谓之内样。”《说郛》卷十引 前蜀 马鉴《续事始·巾子》:“《实録》云:‘隋 大业 十年,左丞相 牛弘 上议,请著巾子,以桐木为之,内皆漆。唐 武德 初,置平头小样巾子。武后 内宴,赐百寮丝葛巾子。中宗 内宴,赐宰相内样巾子。’”
37、[絺巾]chī jīn
细葛布巾。
38、[狼巾]láng jīn
见“狼筋”。
39、[巾衍]jīn yǎn
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
40、[凿巾]záo jīn
在覆盖尸体的面巾上当嘴的部位开洞。古大夫以上之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