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
拼音:zhú
释义:1.见“天竺”。我国古代称印度。2.(Zhú)姓。3.〈书〉同“竹”。4.有关佛教、佛学的。
组词
天竺 竺域 竺文 竺典 竺教 竺法 灵竺 竺僧 南天竺 竺乾学 五天竺 三天竺 中天竺寺拼音
zhú笔顺
丿 一 丶 丿 一 丶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zhú的字 拼音为zhu的字基础解释
1.印度的古称。2.姓。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二,竹声。本义:竹)
同本义
竺,竹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竺、竹同声字。方言有重轻,故又谓竹为竺也。”
印度古译名“天竺”的简称
双匣犹传竺国经。—— 林景熙《梦中作》
又如:竺经(佛经);竺国(天竺。古印度的别称);竺域(指天竺。即今印度);竺土(指天竺国。指古印度)
山名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分上中下三天竺,俗称三竺
朝游三竺,暮宿两峰。——《西湖佳话》
古代的一种乐器
高渐离击竺。——《战国策·燕策》
非丝非竺。——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形〉
与佛教、佛典有关的
闲吟竺仙偈,清绝过于玉。——前蜀· 贯休《夜雨》
又如:竺法(佛法);竺乾(佛,佛法);竺书(佛书;佛经);竺学(佛学);竺教(又称“佛乾氏”。即佛教)
1. 竺 [zhú]
- 竺 [zhú]
(形声。从二,竹声。本义:竹)
同本义
竺,竹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竺、竹同声字。方言有重轻,故又谓竹为竺也。”
印度古译名“天竺”的简称
双匣犹传竺国经。—— 林景熙《梦中作》
又如:竺经(佛经);竺国(天竺。古印度的别称);竺域(指天竺。即今印度);竺土(指天竺国。指古印度)
山名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分上中下三天竺,俗称三竺
朝游三竺,暮宿两峰。——《西湖佳话》
古代的一种乐器
高渐离击竺。——《战国策·燕策》
非丝非竺。——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与佛教、佛典有关的
闲吟竺仙偈,清绝过于玉。——前蜀· 贯休《夜雨》
又如:竺法(佛法);竺乾(佛,佛法);竺书(佛书;佛经);竺学(佛学);竺教(又称“佛乾氏”。即佛教)
〈名〉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竺-中華語文大辭典竺ㄓㄨˊzhú姓。
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竺 zhú
名天竺,印度的古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详夫天~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dǔ
形 通“笃”。厚,屈原《天问》:“稷惟元子,帝何~之。”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ú
1、[天竺]tiān zhú
古波斯语音译词。中国古代称印度。
2、[竺书]zhú shū
佛书,佛经。
3、[竺信]zhú xìn
深信;忠实地信仰。竺,通“篤”。
4、[竺教]zhú jiào
佛教。
5、[竺典]zhú diǎn
佛教经典。
6、[西竺]xī zhú
指 天竺。
7、[竺经]zhú jīng
见“竺国经”。
8、[竺土]zhú tǔ
指 天竺国。指古 印度。
9、[竺学]zhú xué
佛学。
10、[灵竺]líng zhú
佛地。
11、[竺寒]zhú hán
严寒。竺,通“篤”。明 杨慎《孝友后华李子玉讄》:“弟官官师十餘年,时单骑省之,虽竺寒酷暑不避也。”
12、[竺法]zhú fǎ
佛法。
13、[敦竺]dūn zhú
敦厚笃实。竺,通“篤”。
14、[竺国]zhú guó
天竺。古 印度 的别称。
15、[竺生]zhú shēng
涌现。竺,通“篤”。
16、[乾竺]qián zhú
即 天竺。对 印度 的古称。
17、[竺域]zhú yù
指 天竺。即今 印度。
18、[三竺]sān zhú
浙江 杭州 灵隐山 飞来峰 东南的 天竺山,有 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
19、[竺胙]zhú zuò
厚赐。竺,通“篤”。
20、[竺僧]zhú sēng
僧侣。
21、[竺文]zhú wén
佛教经文。
22、[竺干学]zhú gàn xué
亦作“笁乾学”。佛学。
23、[竺乾氏]zhú qián shì
佛教。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此举(指废佛氏)皆 夏 一人力主之。亦越十年,夏 坐法死西市,竟无后。岂真竺乾氏能为祟耶,抑数之偶合也?”
24、[竺佛念]zhú fó niàn
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