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
拼音:zhēng
释义:1.一种拨弦乐器。古代的筝仅五弦,秦朝改为十二弦,隋唐改为十三弦,近代筝为十六弦,后改革增至十八弦、二十五弦不等。音箱呈长方形,竹制或木制。演奏时以右手大、食、中三指弹拨,以左手的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按弦,以控制弦音变化。也叫古筝。2.风筝,一种玩具,用竹篾等做骨架,上糊纸或绢,牵线可以在高空放飞。风筝装上哨子或弓弦,会迎着风发声。
组词
古筝 风筝 云筝 鸣筝 鼓筝 凤筝 银筝 秦筝 吹云筝 桓伊筝 断线风筝 秦筝赵瑟 线断风筝 台北风筝拼音
zhēng笔顺
丿 一 丶 丿 一 丶 丿 ㇇ 𠃍 一 一 亅“⺮”左右等大并排,左低右高。“争”上部小,中部宽,横向笔画均匀平行,中横要长,竖钩端正。上下中心对齐。
同音字
拼音为zhēng的字 拼音为zhe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筝-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箏
筝-汉语大词典筝zhēng
ㄓㄥ
拨弦乐器。形似瑟。传为秦时蒙恬所作。其弦数历代由五弦增至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现经改革,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
●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筝》:“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隋书·乐志下》:“丝之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二曰瑟,二十七弦,伏羲所作者也。三曰筑,十二弦。四曰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