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
拼音:zhì
释义:1.亦作“蹛”。2.积聚;凝结;积压。3.指积压的事物。4.静止;停止。5.逗留;耽搁。6.久,长期。参见“滯積”。7.局限;拘泥;固执。8.迟缓;迟钝。9.滞涩,阻碍,不流畅。10.指不舒展。11.疑难,不易通晓。12.指扞格不通。13.遗落,遗漏。14.废,废置不用。15.指废置不用的人。
拼音
zhì笔顺
丶 丶 ㇀ 一 丨 丨 一 丿 乚 丶 ㇇ 丨 𠃌 丨同音字
拼音为zhì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1.凝積,不流通,不靈活:停~。~留。~銷。~空。呆~。~產(產婦臨產後總產程超過30小時者)。~針。~下(痢疾的古稱)。 2.遺落:“此有~穗”。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滯-中華語文大辭典滯滞ㄓˋzhì1.停留。[例]~後│~留。2.不流通。[例]~銷│~貨。3.不靈活;遲鈍。[例]呆~│遲~。
滯-辞源3【滯】14画 3412·71.zhì ㄓˋ 直例切,去,祭韻,澄。月部。㊀積聚,不流通。周禮 地官 廛人:“凡珍異之有滯者,斂而入于膳府。”㊁滯留。孟子 公孫丑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㊂遺落。詩 小雅 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㊃久。國語 魯上:“不腆先君之幣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注:“滯,久也。”㊄廢。國語 楚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滯久而不振,生乃不殖。”注:“滯,廢也。”2.chì ㄔˋ 集韻丑例切,去,祭韻,徹。月部。見“滯₂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