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
拼音:qí
释义:1.青黑色。2.〈书〉极;很。3.(Qí)姓。
组词
綦巾 缟綦 綦连 綦弁 步綦 綦公 南郭綦 綦毋姓 缟衣綦巾 南郭子綦 綦溪利跂拼音
qí笔顺
一 丨 丨 一 一 一 丿 ㇏ 𠃋 𠃋 丶 亅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qí的字 拼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1.青黑色:~巾。 2.文言副词。极:希望~切。详细解释
(形声。从糸,其声。糸( mì),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苍灰色)
同本义
綥,帛苍艾色。——《说文》
缟衣綦巾。——《诗·郑风·出其东门》。传:“苍艾色女服也。”
四人綦弁。——《书·顾命》
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礼记·玉藻》
又如:綦巾(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綦弁(古代苍灰色的皮冠。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
鞋带
夏葛履…,组綦系于踵。——《仪礼·士丧礼》
足印 。
如:綦迹(足迹;踪迹);綦履(履迹;脚印);綦辙(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标准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
通“基”。基本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王霸》
通“极”。顶点,终了
目欲綦色,耳欲綦声。——《荀子·王霸》
姓。
如:綦公(复姓);綦毋(复姓);綦连(复姓)
非常,很 。
如:綦谿(深峭,极深);綦谷(极深)
〈名〉
〈副〉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綦-中華語文大辭典綦ㄑ丨ˊqí1.〈書〉青黑色的。[例]縞衣~巾,聊樂我員(《詩經‧鄭風‧出其東門》)。2.〈書〉鞋帶。[例]純組~繫于踵(《儀禮‧士喪禮》)。3.〈書〉印跡;足印。[例]案無蕭氏牘,庭無貢公~(《文選‧張協‧雜詩十首之三》)。4.〈書〉極其;非常。[例]家人受虐已久,銜恨~深(《聊齋志異‧卷一‧焦螟》)。5.姓。
綦-漢語大字典綦
qí 《廣韻》渠之切,平之羣。之部。
(1)同“ঁТ\u001D。帛苍艾色。《説文·糸部》:“ঁЯ܌帛蒼艾色。或从其。”《書·顧命》:“四人綦弁,執戈上刀。”孔穎達疏引鄭玄曰:“青黑曰綦。”《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毛傳:“綦巾,蒼艾色女服也。”
(2)鞋带。《廣雅·釋器》:“鞮,履也……其紟謂之綦。”《儀禮·士喪禮》:“夏葛履,冬白屨,皆繶緇絇純,組綦繫于踵。”鄭玄注:“綦,屨係也,所以拘止屨也。”《禮記·内則》:“偪屨着綦。”鄭玄注:“綦,屨繫也。”唐白居易《感情》:“永願如履綦,雙行復雙止。”
(3)鞋上花纹。《廣韻·之韻》:“綦,履飾。”《後漢書·劉盆子傳》:“直綦履,乘軒車大馬。”李賢注:“綦,履文也。蓋直刺其文以為飾也。”
(4)足印;印迹。《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宋王安石《哀賢亭》:“墓門閉空原,白日無履綦。”清趙文哲《摸魚子·過舊游處》:“怪苔痕一番疎雨,閑堦蚤被新緑,雙鴛綦迹歸何處?”
(5)两足并连,不能开步。《廣雅·釋詁二》:“綦,蹇也。”《穀梁傳·昭公二十年》:“兩足不能相過,齊謂之綦。”陸德明釋文引劉兆曰:“綦,連併也。”
(6)车下铁。《方言》卷九:“車下鐵,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大者謂之綦。”唐劉禹錫《咏古二首有所寄》:“車音想轔轔,不見綦下塵。”
(7)通“極(jí)”。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綦,叚借為極。”1.很,甚。《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楊倞注:“綦,極也。”宋蘇軾《禮義信足以成德論》:“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農夫,各有其分,不可亂也。”《聊齋志異·焦螟》:“家人受虐已久,銜恨綦深。”2.标准。《荀子·王霸》:“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楊倞注:“綦當為基。基,本也,言以義為本。”王念孫雜志:“劉(台拱)云:‘案:此綦亦訓極,義如皇極之極,不必破為基。’又下文‘國一綦明’楊注曰:‘綦亦當為基。’劉云:‘案:綦亦訓極,極猶言標準。’念孫案:前極謂義,後極謂信也,俱見上文。”
(8)通“प̢\u001D。玉名。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頤部》:“綦,叚借為प̣\u0002”《逸周書·王會》:“陳幣當外臺,天玄毼宗馬十二,王玄繚璧綦十二。”孔晁注:“綦,玉名。”
(9)通“忌(jì)”。戒忌。《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戒之戒之,材不可歸;謹之謹之,謀不可遺;綦之綦(之),食不可賞(償)。”
(10)通“淇”。《隸釋·張公神碑》:“綦水湯湯揚清波。”洪适注:“碑以綦為淇。”
⑪山名。《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壎民之國有綦山。”清王士禛《和西樵古風八首》之七:“曰䰝復有綦,緜連競相附。”
⑫姓。《通志·氏族略五》:“綦氏,《姓苑》云:‘義興人,後漢將軍綦儁,望出河南。又《河南官氏志》:綦連氏改為綦氏。’”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qí
1、[綦连]qí lián
复姓。
2、[綦溪]qí xī
犹言极深。
3、[缟綦]gǎo qí
“縞衣綦巾”之省。浅色服。清 赵翼《偶得》诗:“少年贫作客,縞綦且抛弃。”参见“縞衣綦巾”。
4、[步綦]bù qí
鞋带。借指鞋。
5、[綦公]qí gōng
复姓。
6、[綦卫]qí wèi
古代 綦 地出产的利箭。
7、[綦履]qí lǚ
1.指用斜纹丝织品制成的鞋。 2.犹綦迹。
8、[綦辙]qí zhé
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十:“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9、[綦组]qí zǔ
1.杂色丝带。 2.谓组织文辞。
10、[綦巾]qí jīn
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
11、[綦会]qí huì
古代帝王皮冠上的玉饰冠纽。
12、[綦迹]qí jì
1.见“綦迹”。 2.亦作“綦跡”。亦作“綦蹟”。足迹;踪迹。
13、[綦谿]qí xī
犹言极深。《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王先谦 集解:“《荀子》多以綦为极,谿之为言深也……綦谿,犹言极深耳。”
14、[公綦]gōng qí
复姓。
15、[綦针]qí zhēn
古代缝制衣帛的长针。
16、[綦绣]qí xiù
斜纹的彩色丝织色。
17、[綦下]qí xià
一种用鞋带从鞋底左右绕系使不脱落的麻鞋。
18、[缕綦]lǚ qí
用线织綦。
19、[五綦]wǔ qí
谓目、耳、口、鼻、心五者各极其情。
20、[綦弁]qí biàn
古代的一种青黑色鹿皮冠。
21、[綦缟]qí gǎo
《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聊乐我员。”后因以“綦縞”指平民妇女之服装,亦借指穿“綦縞”之平民妇女。
22、[履綦]lǚ qí
1.足迹,踪影。 2.指鞋上的带子。
23、[椶綦]zōng qí
棕鞋。綦,鞋带,借指鞋。
24、[綦毋姓]qí wú xìng
中国的一个复姓,主要来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人,也有一部分出自古匈奴族的姓氏。
25、[南郭綦]nán guō qí
即 南郭子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