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
拼音:cáo
释义:1.旧时指利用水道转运食粮。
组词
边漕 漕船 漕标 漕程 漕舫 漕漼 漕道 漕臣 漕仓 漕运司 利漕渠 水落归漕拼音
cáo笔顺
丶 丶 ㇀ 一 丨 𠃍 一 丨 丨 一 丨 𠃍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cáo的字 拼音为cao的字基础解释
漕运:~粮。~渠。~船(运漕粮的船)。详细解释
(形声。从水,曹声。本义: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同本义
漕,水转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说文》。按,车运谷曰转,水运谷曰漕。
漕转山东粟。——《史记·平准书》
转漕给军。——《史记·萧相国世家》
穿漕渠通渭。——《汉书·武帝纪》
岁漕关东谷。——《汉书·食货志》
关东漕粟。——《史记·河渠记》
又如:漕船(运输官粮的船只);漕粮(清初自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奉天等省征纳白米,转运京师,叫做“漕粮”)
可供运输的河道
今日听了这些话,心里方才水落归漕。——《红楼梦》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漕-中華語文大辭典漕ㄘㄠˊcáo1.古代指以水道轉運、輸送糧食。[例]〜河∣〜糧∣〜運。2.〈書〉溝渠。[例]通溝大〜。3.姓。
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漕 cáo
① 动通过水道运粮食。《史记·平准书》:“~转山东粟,以给中部官。”《吕氏春秋·孟夏纪》:“是月也,天子始~。” ② 名 古邑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cáo
1、[漕运]cáo yùn
指历代王朝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2、[漕河]cáo hé
古代运漕粮的河道。
3、[漕粮]cáo liáng
古代由水路运往京城的粮食。
4、[漕渠]cáo qú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
5、[减漕]jiǎn cáo
减少漕运。《汉书·昭帝纪》:“朕閔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颜师古 注:“减省转漕,所以休力役也。”
6、[漕艘]cáo sōu
供漕运的船。明 沉德符《野获编·河漕·徐州》:“宜仍遣漕艘之半,分行其中,以防意外之梗。”清 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中:“若漕艘不至京师,米价翔贵,於事体未便。”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居数年,或荐之漕艘,授童子读,遂至京师,考取供事。”
7、[漕务]cáo wù
有关漕运的事务。
8、[折漕]shé cáo
漕粮折银征收。漕粮向纳米粮,明 弘治 年间因 苏松 诸府连年荒歉,遂定折漕之制。清 初折漕,亦限于被灾或水路过远地区,后来地区逐渐扩大,至 清 末,只有 江 浙 两省仍行漕运,其他地区均行折漕。参阅《续文献通考·漕运》。
9、[漕饟]cáo xiǎng
漕运的军粮。
10、[总漕]zǒng cáo
明 清 总管漕运的官。《明史·职官志二》:“成化 八年分设巡抚、总漕各一员。”清 梁章鉅《称谓录·漕务官》:“《皇朝通考》:‘漕运之司趲运统于总漕。’”
11、[漕道]cáo dào
即漕路。
12、[漕标]cáo biāo
谓 清 代漕运总督所属的绿营兵。担负漕粮的催督、保护等。
13、[转漕]zhuǎn cáo
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史记·萧相国世家》:“关中 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 数失军遁去,何 常兴 关中 卒,輒补缺。”《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萧何 转漕 关中,给食不乏。”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嘉定 宝山衞,筑於 明 永乐 七八年间,时转漕尚用 元 人海运,行海者望海收帆。”
14、[漕府]cáo fǔ
管理漕务的官署。
15、[挽漕]wǎn cáo
漕运。
16、[漕院]cáo yuàn
指管理漕务的官员。
17、[漕司]cáo sī
亦称“漕运司”。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北宋 称转运司,南宋 称漕司,元 代称漕运司。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财归於漕司,而兵各归於郡。”《宋史·选举志二》:“淳祐 元年,淮 南诸州郡岁有兵祸,士子不得以时赴乡试,且漕司分差试官,路梗不可径达。”元 危素《元海运志》:“﹝ 至元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帅漕宪仓》:“帅、宪、仓一人而已,漕则一路或有两三人,曰转运使,曰转运副使,曰转运判官,皆漕司也。”
18、[漕事]cáo shì
1.有关漕运之事。《汉书·食货志上》:“漕事果便,寿昌 遂白令边郡皆筑仓。”《新唐书·食货志三》:“开元 十八年,宣州 刺史 裴耀卿 朝集京师,玄宗 访以漕事。” 2.指 清 代有关征收漕米的事情。清 魏源《筹漕篇下》:“江 楚 赋轻而船重,抵 淮 迟,汛涨輒虞堵闭,故言漕事则易而运道则难;江苏 赋重而船轻,抵 淮 蚤,汛前尚可筹渡,故言运道则易而漕事则难。”
19、[漕船]cáo chuán
也叫漕舫。古代给京城运粮的帆船。
20、[岁漕]suì cáo
谓每年由水路运输粮食至京师或指定地点。宋 欧阳修《泗州先春亭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於此。”《宋史·食货志上三》:“宋 岁漕以广军储、实京邑。”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三:“嘉祐 四年,詔所运菽,减漕船三百艘。自是岁漕三河而已。”
21、[大漕]dà cáo
宋 代转运使的俗称。
22、[徵漕]zhǐ cáo
征收漕粮。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康熙 中,江 南有徵漕之案,官吏伏法者数人。”
23、[戍漕]shù cáo
水运边防军需品。
24、[河漕]hé cáo
1.犹河运。 2.清代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的并称。 3.指治理河道工程和漕运。
25、[漕粟]cáo sù
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26、[征漕]zhēng cáo
征收漕粮。
27、[漕国]cáo guó
西域古国名。约在今 苏联 中亚 撒马尔罕 西北。
28、[漕转]cáo zhuǎn
指水运和车运。
29、[漕荐]cáo jiàn
宋 代漕试中的一种推荐形式。亦指漕试。
30、[漕庾]cáo yǔ
漕粮仓。
31、[边漕]biān cáo
谓从水道运输粮食以供边防需要。
32、[漕折]cáo shé
指漕粮改折银钞收纳。明 正统 元年规定,田赋自起运兑军外,其余可折收钱钞,粮四石折银一两。见《明史·食货志二》。明 袁宏道《逋赋谣》:“苏州 旧逋七十万,漕折金花居其半。”
33、[漕卒]cáo zú
运漕粮的士兵。
34、[漕试]cáo shì
宋 贡举考试方式之一。景祐 年间,命各路转运司类试现任官员亲戚。此后形成制度,由转运司类聚本路现任官所牒送随侍子弟和五服内亲戚,以及寓居本路士人、有官文武举人、宗女夫等,举行考试,试法同州、府解试。漕试合格,即赴省试。宋 赵昇《朝野类要·举业》有“漕试”条。《宋史·选举志二》:“淳祐 元年,臣僚言:‘既后诸路漕试,合国子试,两项科举及免举人,不下千数。’…… 绍定 间,以漕试、胄试无亲可避者亦许试,或谓时相徇於势要子弟故也。”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文》:“茅 云:‘举进士何以得让?’按:举进士乃漕试也。”
35、[漕路]cáo lù
运输粮食的水路。
36、[漕程]cáo chéng
指漕粮运输一日的行程。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漕程》。
37、[漕截]cáo jié
见“漕赠”。
38、[漕贡]cáo gòng
1.指漕试。 2.漕运贡米。
39、[漕舟]cáo zhōu
运漕粮的船。
40、[钱漕]qián cáo
即钱粮。因税米多漕运至京,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