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mò

释义:1.〈古〉又同“貊”。2.姓。3.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

组词

貉隶 夷貉 秽貉 貉道 蛮貉 四貉

拼音

笔顺

丿 丿 丿 丿 丿 𠃍

同音字

拼音为háo的字 拼音为hao的字

基础解释

同“貊”。

详细解释

1. 貉 [háo]2. 貉 [hé]

貉 [háo]
  1. —— 义同“貉”( hé)

  2. 另见 hé

貉 [hé]

〈名〉

  1. (形声。从豸( zhì),长脊的野兽,各声。本义:一种野兽,通称“貉子”,也叫“狸”)

  2. 同本义 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产地包括中、日、朝和乌苏里边区。有三个亚种,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南和西南各省区,是著名的毛皮兽,它的毛皮被称为貉子皮或貉绒

  3. 另见 háo

〈名〉

  1. (形声。从豸( zhì),长脊的野兽,各声。本义:一种野兽,通称“貉子”,也叫“狸”)

  2. 同本义 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产地包括中、日、朝和乌苏里边区。有三个亚种,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南和西南各省区,是著名的毛皮兽,它的毛皮被称为貉子皮或貉绒

  3. 另见 háo

  1. —— 义同“貉”( hé)

  2. 另见 hé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貉-中華語文大辭典

貉1ㄏㄜˊhé1.哺乳動物名。外形似狐狸,鼻尖,耳短小而圓,毛棕灰色。棲息山林或田野,晝伏夜出,以鼠、蛙、魚、蝦等為食。皮毛珍貴。2.★姓。貉2ㄏㄜˊhéㄏㄠˊháo貉子。貉3ㄇㄛˋmò「貊」的異體字。

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貉 hé
名一种野兽。《列子·汤问》:“~逾汶则死矣。” mò
我国古代东北部一个民族。《荀子·劝学》:“干越夷~之子,生而同声,第而异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秽貉]huì mò

古时东夷国名。

2、[四貉]sì mò

犹四夷。

3、[小貉]xiǎo mò

见“大貉小貉”。

4、[貉裘]mò qiú

貉皮制成的衣服。

5、[貉睡]mò shuì

喻人好睡。

6、[厥貉]jué mò

春秋 地名。在今 河南省 项城县 西南。《春秋·文公十年》:“冬,狄 侵 宋,楚子、蔡侯 次於 厥貉。”《公羊传》作“屈貉”。参阅《春秋传说汇纂》。

7、[貉隶]mò lì

司寇的属官,掌驯养猛兽之事。因从东北方少数民族俘虏中选任,故称。

8、[狐貉]hú mò

1.亦作“狐狢”。兽名。狐与貉。 2.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9、[貉族]mò zú

北方诸族,传中国之文明最早者。

10、[国貉]guó mò

即知声虫。地蛹。

11、[表貉]biǎo mò

亦作“表禡”。亦作“表狢”。古代田猎或出征,于阵前或营前立望表以祭神,谓之表貉。

12、[北貉]běi mò

我国古代东北方民族之一。

13、[貉奴]mò nú

詈词。

14、[胡貉]hú mò

亦作“胡狢”。亦作“胡貊”。古代称北方各民族。

15、[濊貉]huì mò

见“濊貊”。

16、[夷貉]yí mò

即夷貊。

17、[貉道]mò dào

犹貊道。

18、[蛮貉]mán mò

见“蛮貊”。

19、[九貉]jiǔ mò

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20、[一丘貉]yī qiū mò

见“一丘之貉”。

21、[氐土貉]dī tǔ mò

神话传说中二十八宿神之一。

22、[貉同丘]mò tóng qiū

见“貉一丘”。

23、[狐襟貉袖]hú jīn mò xiù

泛指毛皮制成的衣服。

1、[一丘之貉]yī qiū zhī hé

同一土山里的貉。比喻都是同类。《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后比喻两者是同类的坏人。貉(hé):也叫狗獾。

2、[一邱之貉]yī qiū zhī hé

邱,同“丘”。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同“一丘之貉”。

háo

1、[貉子]háo zi

貉(hé)的通称。

2、[貉绒]háo róng

拔去硬毛的貉子皮,质地轻软,是珍贵的毛皮。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貉的反义词 貉的近义词 貉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貉能组什么词
  • 貉能组什么词语
  • 貉可以组什么词
  • 貉可以组什么词语
  • 貉字可以组什么词
  • 貉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貉字能组什么词
  • 貉字能组什么词语
  • 貉字开头的成语
  • 貉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