礮
拼音:pào
释义:1.同“砲”。
组词
手礮拼音
pào笔顺
一 丿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 丨 𠃌 丶 丶 丶 丶 丶 一 丿 丶 丿 ㇏同音字
拼音为pào的字 拼音为pao的字基础解释
同“炮3”。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礮-康熙字典礮
【午集下】【石字部】 礮
★【廣韻】匹貌切【集韻】【韻會】【正韻】披敎切,𠀤拋去聲。俗作砲。機石也。【前漢·甘延壽傳】投石絕等倫。【張晏曰】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爲機發行二百步,礮蓋出此。【魏略曰】諸葛亮起衝車,郝昭以繩連石磨壓之,衝車折,卽礮事。【唐書·李密傳】以機發石,爲攻城械,號將軍礮。
◎又通作拋。【後漢·袁紹傳】曹操發石車擊袁紹,軍中呼霹靂車。【註】卽今拋車。【集韻】亦作𥔰。考證:〔【唐書·李密傳】以機發石,爲攻城具,號將軍爲礮。〕 謹照原文具改械將軍下省爲字。
1、礮讀音:披敎切,音炮,效韻。釋文:機石。見《集韻》。
〔按~始於范蠡。歷漢至宋所謂~者。咸駕車以機發石。元世始用回人阿喇卜丹以火藥造~。今製愈精。與古物絕異〕。
2、奅讀音:披敎切,音炮,效韻。釋文:
❶大也。見《說文》。《段注》。此謂虛張之大。
〔按桂注。謂空大也。木工鑿空曰~〕。
❷起釀也。見《廣韻》。
❸以大言冒人曰~。見《方言》。
❹礮石也。〔韓愈聯句〕:投~閙䃔䃧。
〔注〕:~聲如石崩。
❺南~。地名。《前漢武功臣表》:公孫賀以將軍出塞得王封南~侯。
〔按衞靑傳所稱。史漢竝作穴下卯。
3、炮讀音:蒲交切,音庖,肴韻。釋文:
❶毛炙肉也。見《說文》。《段注》:謂肉不去毛炙之也。
〔按廣韻謂合毛炙物。義同〕。
❷裹燒亦曰~。《禮記禮運》:以~以燔。
〔注〕:~、裹燒之也。〔段氏曰。匏葉傳曰。毛曰~。加火曰燔。閟宮傳曰。毛炰。豚也。周禮封人。毛炰之豚。鄭注。毛炰豚者。爓去其毛而~之。內則注曰。~者。以塗燒之爲名也。裹燒之。卽內則之塗燒。鄭意詩禮言毛~者。毛謂燎毛。~謂裹燒。毛公則謂連毛燒之曰~。爲許所本。按經傳言~。兼合毛、去毛、二義。裹燒者。去毛之~也〕。
❸製藥品亦曰~。醫書有雷公~製藥性解。
❹~祭。燔柴也。《周禮大祝》:九祭。三曰~祭。
❺同炰。《詩匏葉》:~之燔之。《釋文》:~、本作炰。
❻或作鶸、缹。《儀禮大射儀注》:或有~鼈鱠鯉。《釋文》:或作鶸、缹。同。
❼同庖。《漢書律曆志》:~犧氏之王天下也。
〔注〕:~、與庖同。
4、炮讀音:披敎切,音砲,效韻。釋文:
❶灼也。《齊民要術》:蒸炰法有胡~肉。
〔注〕:~、普敎反。
❷通礮。軍中火器也。《詳礮字》。
❸通爆。俗用爆竹亦作~。
5、礟釋文:同礮。見《篇海類編》。
6、砲讀音:匹沃切,音蒪,沃韻。釋文:聲也。見《集韻》。
7、砲讀音:枣角切,音雹,覺韻。釋文:~凃。石文。見《集韻》。
8、砲釋文:礮或字。見《集韻》。
9、徕釋文:礮或字。見《集韻》。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pào
1、[铳礮]chòng pào
见“銃炮”。
2、[手礮]shǒu pào
手掷的炸药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天武军校 荆嗣,率众先登,手刃数人,足贯双箭,中手礮,折碎二齿。”
3、[洗礮]xǐ pào
指炮兵操练实弹射击。清 许旭《闽中纪略》:“天未明,礮声轰天而起,制府疑有变,差人侦问,则 耿王 洗礮也。”
4、[放礮]fàng pào
1.发射炮弹。 2.用火药爆破岩石、矿石等。《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这里又不曾衝锋打仗,又不曾放礮开山,不过是我用力砍了几个不成材的和尚,何至于就把他吓的溺了呢?” 3.指密闭的物体因膨胀或受外力影响而爆裂发出巨响。老舍《骆驼祥子》一:“皮轮子上了碎铜烂磁片,放了炮,只好收车。” 4.比喻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巴金《探索集·作家》:“她说:‘尽是老一套的话,我们受不了……开这个会不讲真话怎么行!’她和别的几个青年作家站出来,放了炮。”
5、[打礮]dǎ pào
1.演员第一次登台演出。《梨园佳话》:“童龄学戏,人生最苦,谓之作科;三月登臺,谓之打礮;六年毕业,谓之出师。” 2.谓远来名伶初次登台演出拿手好戏。《实事白话报》1920.12.21:“不想头天打炮,真就来了个挑帘红,仅凭一出《杀庙》就卖的满坐满。” 3.发射炮弹。
6、[云礮]yún pào
震雷。宋 吴文英《江神子·喜雨上麓翁》词:“应是老鳞眠不得,云礮落,雨瓢翻。”
7、[大礮]dà pào
1.发掷石弹的武器。《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贼初逼城急,光弼 作大礮,飞巨石,一发輒毙二十餘人。”《旧唐书·李光弼传》作“强弩发石以击之”。《明通鉴·熹宗天启二年》:“乃用巨木为机关,转索发礮,飞千钧石击之。又以大礮击牛,牛返走,贼大败去。” 2.古代一种爆炸性武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时有大礮,名震天雷,以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已上。” 3.口径大的火炮。清 福格《听雨丛谈·礮考》:“大清 天聪 五年造红衣大礮。”郑观应《盛世危言·火器》:“大礮用大粒火药。”
8、[轰礮]hōng pào
开炮。礮,同“炮”。《花月痕》第四七回:“到了次年庚申秋,逆 倭 又自 粤 东驶船百餘艘,游弋海口,欲谋报復,却不敢上岸,荷生 復行申讨,贼正轰礮,忽倒了礮手三人,执旗大头目一人,你道为何呢?”
9、[号礮]hào pào
亦作“号砲”。亦作“号炮”。军中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喻为表明事件即将发生的信号。《水浒传》第四七回:“只听得 祝家庄 里一箇号砲,直飞起半天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须设立号砲、号灯,方能一传既至。”清 魏源《筹海篇》下:“然有一宜防者,则曰飞礮,非谓悬桅上之号礮,而谓仰空堕弹之炸礮也。”邹韬奋《坚持抗战与积极办法》:“自‘八·一三’全面抗战的号炮发出之后,有两件令人兴奋而于 中国 抗战非常有利的事实是很显著的。”茅盾《子夜》十四:“丝厂总同盟罢工是共产党七月全国总暴动计划里的一项,是一个号炮呀!”
10、[飞礮]fēi pào
亦作“飞砲”。旧指大炮。清 魏源《筹海篇下》:“然有一宜防者,则曰飞礮。非谓悬桅上之号礮,而谓仰空堕弹之炸礮也。”
11、[襄阳礮]xiāng yáng pào
炮名。元 攻 襄阳 时所用之炮。回回 人 亦思马因 造。《说郛续》卷五引 明 王祎《逐鹿记》:“又设襄阳礮,著物无不糜碎,礮风著人皆死,城中震恐。”参阅《元史·亦思马因传》、《明史·兵志四》明 董毅《碧里杂存·连子弩》。
12、[马后礮]mǎ hòu pào
亦作“马后炮”。原为象棋术语。借喻不及时的举动。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大哥须要计较此事,不要做了马后礮,弄的迟了。”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武备》引此文作“马后砲”。《野叟曝言》第二七回:“春红 死后,公子大哭。大奶奶 説:‘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那马后礮,可是迟了。’”草明《乘风破浪》五:“你怎么不早提醒我?马后炮!”
13、[冲天礮]chōng tiān pào
1.旧时一种具有很大杀伤力的大炮。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戴梓》:“三藩之变,梓 在 康亲王 军中,有奇技,为製冲天炮。” 2.比喻遇事好抢先发表激烈言论的人。《文明小史》第五六回:“同校的朋友,把他起了个外号,叫做‘冲天礮’。”
14、[枪烟礮雨]qiāng yān pào yǔ
形容激烈的争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安徽光复记》:“北 皖 以处于南北战争必趋之地,故 凤 潁 二府属地仍在枪烟礮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