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sì

释义:1.古代官署名。2.寺院,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3.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4.(Sì)姓。

组词

寺庙 寺院 九寺 法寺 寺丞 寺庵 寺观 寺监 寺卿 少林寺 白马寺 护国寺 寺洼文化 化度寺碑 龙藏寺碑 修定寺塔 大相国寺 黄门北寺 南普陀寺 槐宫棘寺

拼音

笔顺


横画大致均匀、平行,中横要长,竖画正直,竖钩稍靠右起笔,长短适中,点画靠上安放。

同音字

拼音为sì的字 拼音为si的字

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寺-中華語文大辭典

寺寺ㄙˋsì1.古時官署、官舍的名稱。[例]大理~│太常~。2.佛教的廟宇。[例]佛~│法華~│少林~。3.回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例]清真~。4.泛稱一般廟宇。[例]~廟│古~。5.姓。

寺-漢語大字典


³寺
《説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聲。”林义光《文源》认为金文“寺”“从又,从之。本義為持。又,像手形,手之所之為持也。之,亦聲。《邾公牼鐘》‘分器是持’,《石鼓》‘秀弓持射’,持皆作寺。”
(一)sì 《廣韻》祥吏切,去志邪。之部。
(1)官署名。《説文·寸部》:“寺,廷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處。”《廣雅·釋宫》:“寺,官也。”王念孫疏證:“皆謂官舍也。”《左傳·隱公七年》“發幣于公卿”晋杜預注:“詣公府卿寺。”孔穎達疏:“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新唐書·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别,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八:“寺,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職,而官舍通謂之寺。”
(2)佛教的庙宇。《廣韻·志韻》:“寺,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剏置白馬寺。”宋趙彦衛《雲麓漫鈔》卷六:“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陁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後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隋曰道場,唐曰寺。本朝則大曰寺,次曰院。”《魏書·釋老志》:“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唐張籍《野寺後池寄友》:“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我的第一个师父》:“寺里也有确在修行,没有女人,也不吃荤的和尚。”又指某些宗教供礼拜、讲经的处所。《宋史·外國傳·高昌》:“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明史·西域傳四·天方》:“有禮拜寺,月初生,其王及臣民咸拜天,號呼稱揚以為禮。寺分四方,每方九十間,共三百六十間。”
(3)通“持(chí)”。《石鼓文·車工》:“弓茲以寺。”郭沫若注:“寺,讀為持。”《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成法》:“除民之所害,而寺(持)民之所宜。”
(4)通“恃”。《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德經》:“(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按:《老子》第五十一章作“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三禁》:“柔不足寺。”
(5)姓。《萬姓統譜·寘韻》:“寺,姓。以上俱見《姓譜》。”《姓觿·寘韻》:“寺,《姓考》云:‘本姓邿。《春秋·襄十三年》夏取邿。注云:小國。後去邑,為寺姓。’《千家姓》云:‘雎陽族。’”
(二)shì 《集韻》時吏切,去志禪。之部。
近侍的内臣,通指宦官。《詩·大雅·瞻卬》:“時維婦寺。”毛傳:“寺,近也。”孔穎達疏:“寺即侍也,侍御者必近其傍,故以寺為近。”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昭儀尼寺》:“太后臨朝,閽寺專寵。”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八:“寺,三代以上言寺者,皆奄豎之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寺的反义词 寺的近义词 寺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寺能组什么词
  • 寺能组什么词语
  • 寺可以组什么词
  • 寺可以组什么词语
  • 寺字可以组什么词
  • 寺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寺字能组什么词
  • 寺字能组什么词语
  • 寺字开头的成语
  • 寺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