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
拼音:bā
释义:1.拟声词。形容短促响亮的声音。
组词
喇叭裤 高音喇叭 叭叭 哈叭狗 劈哩叭啦 叭啦 叭嗒 叭哒 哑叭拼音
bā笔顺
丨 𠃍 一 丿 ㇏“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八”撇和捺起笔不宜靠得太近。整体布局宽松。
同音字
拼音为bā的字 拼音为ba的字基础解释
1.拟声词。断裂、敲打等的声音:~的一声折断了。 2.佛教咒语用字。详细解释
〈动〉
将食物扒入口中
只三叭两咽,就是一碗。——《金瓶梅词话》
叼;含在口中
移开叭在口里的旱烟袋。——周立波《牛》
形容开合声 [crack1e]。
如:叭叭(形容双唇开合发声);叭哒;叭嗒
另见 ba;pā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叭叭-中華語文大辭典叭叭ㄅㄚ ㄅㄚbābā擬聲詞:1.模擬拍打的聲音。[例]他酒足飯飽,拍得肚子~響。2.模擬喇叭的聲音。[例]喇叭按得~響。
叭叭-汉语大词典叭叭(I)象声词。形容双唇开合发声。
●明朱有炖《义勇辞金》第四摺:“打这厮舌刺刺狂言作戏,口叭叭全无道理。”
叭叭(II)象声词。形容拍击声。
●刘心武《立体交叉桥》:“葛佑汉有一回在饭馆同侯勇对酌,把腆出的肚子拍得叭叭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ā
1、[喇叭]lǎ ba
1.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扩大声音。 2.有扩音作用的、喇叭筒状的东西:汽车~。无线电~(扬声器)。
2、[叭啦]bā lā
象声词。
3、[叭叭]bā bā
1.象声词。形容双唇开合发声。 2.象声词。形容拍击声。
4、[叭嗒]bā dā
见“叭噠”。
5、[叭哒]bā dā
亦作“叭嗒”。象声词。
6、[叭儿]bā ér
见“叭儿狗”。
7、[哑叭]yǎ bā
见“哑巴”。
8、[叭嚓]bā chā
象声词。
9、[喇叭裤]lǎ bā kù
裤脚大大地张开的裤子。
10、[哈叭狗]hǎ bā gǒu
1.亦作“哈巴狗”。一种体小、毛长、腿短,可供玩赏的狗。俗称狮子狗或巴儿狗。 2.比喻卑顺的奴才。
11、[唵叭国]ǎn bā guó
古国名。在 中南半岛。
12、[吡哩叭喇]bǐ lǐ bā lǎ
象声词。
13、[劈里叭拉]pī lǐ bā lā
象声词。《花城》1981年第4期:“劈里叭拉几鞭子,老乞丐拦着小乞丐,缩进墙角下,抱成一个小团团。”
14、[胡子叭髭]hú zǐ bā zī
同“鬍子拉碴”。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 刘桂兰 ﹞一想起她公公的胡子叭髭的臭嘴巴子,她觉得恶心,不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