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
拼音:pǐ
释义:1.痞积,痞块,手可以摸到的肚中硬块,因脾脏肿大而引起。败血病、黑热病、伤寒病、慢性疟疾等都会发生这种症状。2.(~子)流氓,无赖。
组词
地痞 痞子 兵痞 痞隔 痞棍 痞话 痞积 痞疾 痞结 痞块 兵痞子 馋痨痞 痞里痞气拼音
pǐ笔顺
丶 一 丿 丶 ㇀ 一 丿 丨 丶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pǐ的字 拼音为pi的字基础解释
1.痞块,肚子里可以摸得到的硬块。 2.恶棍;流氓:地~。~棍。详细解释
(形声。从疒( chuáng),否声。本义:病名。胸中懑闷结块)
同本义
痞,痛也。——《说文》。按,腹内结滞而痛。
又如:痞利(痞结又下痢);痞气(脾脏郁结成块的病。即慢性脾脏肿大);痞疾(腹内郁结成块的病);痞硬(中医谓郁结成硬块);痞胀(郁结胀闷);痞结(腹内郁结成块;喻阻塞不通);痞塞(郁结,阻滞不通);痞满(郁结懑闷)
恶棍;流氓无赖 。
如:地痞(地方上的坏分子);兵痞;文痞;痞徒(痞子;歹徒)
公开场合说下流话、行为不正经 。
如:你别痞
〈动,名〉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痞-中華語文大辭典痞ㄆ丨ˇpǐ1.痞塊,中醫指腹腔中可以摸到的硬塊。[例]~積︱~結。2.痞子;流氓。[例]~棍︱文~︱地~|兵~。
痞-中華大字典1、痞讀音:部鄙切,音否,補美切,音鄙,紙韻。釋文:
❶痛也。見《說文》。《段注》:廣韻云。腹內結痛。
❷否也。氣否結也。見《釋名釋疾病》。
❸~滿。胸悶不舒也。有氣血虛中滿者。有食積者。有痰隔者。有溼熱者。有傷寒誤下裏氣虛而表邪乘虛入距者。仲景傷寒論所謂胸中~甚。則劇痛爲結胸也。
❹~塊。慢性脾腫病也。脾質硬固。自腹面按之。覺有物如塊。故又名~塊。~字又作㾦。難經所謂脾之積。名曰㾦氣是也。按~塊、與~滿有別。~滿、大抵在胸之局部。~塊、大抵在腹之局部。
❺俗謂稔惡者曰~。如地~流~之類。
2、痞讀音:俯九切,音缶,有韻。釋文:病也。見《集韻》。
3、痞讀音:芳杯切,音肧,灰韻。釋文:弱也。見《廣韻》。
4、痞讀音:晡枚切,音桮,灰韻。釋文:弦病。見《集韻》。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pǐ
1、[痞子]pǐ zi
恶棍;流氓。
2、[地痞]dì pǐ
地方上的流氓、恶 棍、无赖。
3、[痞块]pǐ kuài
中医指腹腔内可以摸得到的硬块。
4、[兵痞]bīng pǐ
指在旧军队中长期当兵、品质恶劣、为非作歹的人。
5、[文痞]wén pǐ
舞文弄墨颠倒是非的人。
6、[痞棍]pǐ gùn
〈方〉痞子,流氓。也指作恶多端的人。
7、[痞气]pǐ qì
脾脏郁结成块的病。即慢性脾脏种大。《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王九思 集注引 杨玄操 曰:“积,盖也。言血脉不行,积盖成病也……痞,否也。言否结成积也。”唐 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一二年来,痞气尤甚,加以众疾,动作不常。”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蕤核》:“破心下结痰痞气。”
8、[流痞]liú pǐ
流氓。
9、[痞疾]pǐ jí
腹内郁结成块的病。唐 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僕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明 焦竑《焦氏笔乘·旧曾集诸书药方嗣得者更录于此》:“皮硝入鷄腹中同煮,食之可消痞疾。”
10、[痞利]pǐ lì
痞结又下痢。
11、[阴痞]yīn pǐ
体中硬块。喻隐患。
12、[痞胀]pǐ zhàng
郁结胀闷。
13、[馋痞]chán pǐ
馋病。
14、[痞积]pǐ jī
痞块。
15、[痞徒]pǐ tú
痞子;歹徒。
16、[痞结]pǐ jié
1.腹内郁结成块。 2.喻阻塞不通。
17、[赌痞]dǔ pǐ
以赌博为生的流氓。
18、[积痞]jī pǐ
1.中医指腹中痞积成块之症。 2.比喻积久的弊端。
19、[痞满]pǐ mǎn
郁结懑闷。满,通“懑”。
20、[痞隔]pǐ gé
亦作“痞鬲”。郁结,阻滞不通。
21、[痞硬]pǐ yìng
中医谓郁结成硬块。
22、[痞塞]pǐ sāi
郁结,阻滞不通。
23、[痞鬲]pǐ gé
见“痞隔”。
24、[痰痞]tán pǐ
属痰气痞结的病证。
25、[痞蹇]pǐ jiǎn
胸腹郁结,阻滞不通。
26、[痞话]pǐ huà
〈方〉庸俗下流的话。
27、[馋痨痞]chán láo pǐ
中医病名。患者食欲特强,故称。亦以指贪吃的人。
28、[雅痞风格]yǎ pǐ fēng gé
很简单,就是有强烈文化气息的"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