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
拼音:chán
释义:1.亦作“緾”。亦作“繵”。亦作“纒”。2.盘绕;扎束。3.绳索。4.纠缠;搅扰。5.招惹;应付。6.通“躔”。践历。7.佛教语。烦恼之异名。8.姓。
拼音
chán笔顺
𠃋 𠃋 丶 丶 丶 丶 丶 一 丿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 丿 丶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chán的字 拼音为chan的字基础解释
见“缠”。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纏-中華語文大辭典纏缠ㄔㄢˊchán1.紮束;圍繞。[例]~繃帶∣~繞∣用布條~腰。2.攪擾;牽絆。[例]糾~∣孩子把我~死了∣雜務~身∣胡攪蠻~。3.〈口〉應付;對付。[例]那人很難~,我~不過他。4.姓。
纏-漢語大字典纏
〔缠〕
《説文》:“纏,繞也。从糸,廛聲。”
chán 《廣韻》直連切,平仙澄。又持碾切。元部。
(1)盘绕。《説文·糸部》:“纏,繞也。”《廣雅·釋詁三》:“纏,束也。”《玉篇·糸部》:“纏,約也。”漢班固《西都賦》:“颮颮紛紛,矰繳相纏。”《後漢書·董卓傳》:“(董)卓所得義兵士卒,皆以布纏裹,倒立於地,熱膏灌殺之。”《南史·齊高帝諸子傳·河東王鉉》:“初鉉年三四歲,高帝嘗晝卧纏髮,鉉上高帝腹上弄繩。”
(2)骚扰;纠缠。《後漢書·班彪傳下附班固》:“漢興以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尤事匈奴。”《晋書·謝安傳附謝玄》:“哀毒兼纏,痛百常情。”唐李商隱《迎寄韓魯州》:“寇盗纏三輔,莓苔滑百牢。”《水滸傳》第十六回:“那漢道:‘不賣了!休纏!’”清蒲松齡《慈悲曲》:“離鄉人來求你一碗飯。南家裏討,北家裏纏,在外的人兒難上難。”
(3)应付;打交道。《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怪不得人人都説戲子没一個好纏的。”《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世人最難纏的無過車船店脚呀!”柳青《创业史》第十五章:“俺互助组拴拴他爸真难缠,对拴拴进山,总不放心。”
(4)用来包裹的布或巾。宋趙汝适《諸蕃志·記施國》:“國人白净,身長八尺,披髮打纏,纏長八尺,半纏於頭,半垂於背。”宋姜夔《慶宫春詞序》:“朔吹凛凛,巵酒不能支,樸翁以衾自纏。”
(5)绳索。《淮南子·道應》:“臣有所與供儋纏采薪者九方堙。”高誘注:“纏,索也。”
(6)蒙受。北周衛元嵩《元包經傳·仲陰》:“敜聶纏寃,幂辟嬰㾓。”李江注:“纏,蒙也。”《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况以居士,見染纏疴。”
(7)佛家语。烦恼。使人心不得自在。《大乘義章》卷五:“能纏行人,目之為纏;又能纏心,亦名為纏。”
(8)通“躔”。天体的运行。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乾部》:“纏,叚借為躔。”《漢書·王莽傳中》:“以始建國八年,歲纏星紀,在雒陽之都。”顔師古注:“孟康曰:‘纏,居也。星紀在斗、牽牛間。’纏,踐歷也。”
(9)姓。《通志·氏族略》:“纏氏,《藝文志》纏子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