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节
拼音
gǔ jié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gǔ的字 拼音为jié的字 拼音为gu的字 拼音为jie的字基础解释
1.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宋史·乐志》:“鐲,鉦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 2.仪仗之类,表示官阶。北周 庾信《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永熙 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 桑乾 太守,辅补都督。”《周书·李延孙传》:“孝昌 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 长寿 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详细解释
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宋史·乐志》:“鐲,鉦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
仪仗之类,表示官阶。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永熙 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 桑乾 太守,辅补都督。”《周书·李延孙传》:“ 孝昌 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 长寿 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鼓节-汉语大词典鼓节1.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宋史·乐志》:“镯,钲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
2.仪仗之类,表示官阶。
●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永熙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桑干太守,辅补都督。”
●《周书·李延孙传》:“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
拉鼓节
梁彬、王天若编《苗族民间故事选·拉鼓节的传说》略云,古昔人间无鼓,有勇朋夫妇者,闻天上金鼓咚咚声,遂留二女守家,随众自高山登云梯上天观拉鼓。二女寂寥,求山槽二花牛树化后生晚来作伴,二虎窃闻之,潜化后生去,共衔姊雅尤头足遁走。妹本布号泣呼救,银须长老及留家人众皆来问询。长老既知其情,乃率众持鸟枪、弩箭往除虎害。枪射瞎一虎目,落陷阱中;一虎踩铁夹,腾跃咆哮。众发箭投石,二虎俱毙,然雅尤尚无消息,想已膏虎吻;父母犹在天上,家中不幸事无法闻知。本布凄痛欲绝,使白鹭往告父母。白鹭在天上拉鼓群中见其母,母不解鸟语,白鹭丧气还。又使喜鹊去,喜鹊依然还。终遣知了,知了上天落母围裙中,复停父芦笙上,“知了知了”鸣不已。父母见地上小虫飞来天上鸣,疑家中莫非有事,乃往辞别本布舅,告以欲还家。本布舅闻而大笑,慰父母勿担忧;送予大鼓一面,令共抬还,谓若拉大鼓,虎豹豺狼当惧而逃遁,瘴疠之气亦必尽除。本布父母乃各手挽大鼓左右铜环,乘云自天下降。不意误触高山之尖,手震发麻而松,鼓乃堕入云渊雾海,但闻“轰隆隆”叩击声响不断传来,鼓则下山不知去向。本布父母亲往觅之,殚精竭力而无所获。遣白寒鸦去,白寒鸦亦费尽心力,终乃得之于连天长藤硬刺上,鼓悬半空,随风晃荡。白寒鸦竭力啄断其刺,鼓遂落于奔腾大河,被巨浪卷去。本布父母得其情,母还寨祈援,父奔下游河滩,问一出水青蛙。青蛙引父见水獭,水獭问鼓状,父告以其状,水獭云:“早见此物沉卧深水河底。”父喜而还,砍一长红藤,令水獭衔一端缚鼓上,父在岸上力挽之,鼓方出水,风急浪大,又沉水底。连挽数次,均遭失败。适本布母已请得寨中父老同来,众人力挽铜鼓,白鹭、喜鹊、知了、白寒鸦等亦俱来,水牛闻之,亦与青蛙同来,人多,牛力尤大,任凭浪涌风高,在一片“啊呜”声中,大鼓终于出水,安卧沙滩。此后,拉鼓之风便从天上移至人间。每拉一次鼓,苗寨安宁十三年,森林兴旺、禾稼丰收、牲畜满栏亦十三年,故苗家十三年拉鼓一次,久乃成习。此即“拉鼓节”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