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槿
拼音
huáng jǐ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huáng的字 拼音为jǐn的字 拼音为huang的字 拼音为jin的字基础解释
槿的一种。详细解释
槿的一种。
唐 杨炯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诗:“緑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黄槿-黄槿
目录
“黄槿”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黄槿”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槿
【别名】
黄木槿、桐花、海麻、海麻桐、木麻、公背树
【来源】
锦葵科黄槿Hibiscus tiliaceus L.,以叶、树皮、花入药。
【生境分布】
台湾、广东、广西。
【性味】
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
疖肿毒。
【用法用量】
鲜花或鲜嫩叶1~2两,捣烂取汁冲白糖水服,重者可日服2~3剂。外用鲜嫩叶或鲜树皮捣烂外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黄槿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
Huánɡ Jǐn
【英文名】
Bark or flower of Linden Hibiscus
【别名】
棡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槿的叶、树皮或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tiliaceus L.[Hibiscus tiliaefolius Salisb.]采收和储藏:叶、树皮,全年均可采;花,6-8月,未完全开放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原形态】
黄槿 常绿灌木或乔木,高4-10m。胸径粗达60cm;树皮灰白色;小枝无毛或近于无毛,很少被星状绒毛或星状柔毛。叶草质;叶柄长3-8cm;托叶叶状,长圆形,长约2cm,宽约12mm,先端圆,早落,被星状流柔毛;叶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8-15cm,先端突尖,有时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具不明显细圆齿,上面绿色,嫩时被极细星状毛,逐渐变平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叶脉7或9条。花序顶生或腋生,常数花排列成聚散花序,总花梗长4-5cm;花梗长1-3cm,基部有1对托叶状苞片;小苞片7-10,线状披针形,被绒毛,中部以下连合成杯状;萼长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披针形,被绒毛;花冠钟形,直径6-7cm,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黄色星状柔毛;雄蕊往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雨果卵圆形,长约2cm,被绒毛,果爿5,木质。种子光滑,肾形。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产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等地。多为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大多破碎或皱缩,完整叶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8-15cm,先端突尖,有时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具不明显细圆齿,叶下面密被星状柔毛,叶脉7-9条;叶柄长3-8cm,质脆,气微,味淡。花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全体被毛;花萼钟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线状披针形,花梗长1-3cm,花萼、苞片被绒毛;花冠钟形,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质轻脆。气微,味淡。
【性味】
甘;淡;性微寒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肺热疖肿痛;木薯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功效有退热、止吐、止咳功能。用于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叶,外敷肿毒。
【摘录】
《中华本草》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目中文名: 锦葵目
科编号: 168
科中文名: 锦葵科
科拉丁名: Malvaceae
属中文名: 木槿属
属拉丁名: Hibiscus
种中文名: 黄槿
种拉丁名: Hibiscus tiliaceus Linn.
其它属名: 右纳(中山传信录),桐花、海麻(海南),万年春(广东),盐水面头果(台湾)
种下等级:
生境: 海岸
海拨低限: 0
海拨高限: 0
是否中国特有: 否
是否引种栽培: 人工引种栽培
国外分布: 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国内分布: 台湾;广东;福建
所在卷册: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