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米
拼音
mài mǐ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mài的字 拼音为mǐ的字 拼音为mai的字 拼音为mi的字基础解释
麦之仁。详细解释
麦之仁。
宋 陆游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大巢初生蚕正浴,小巢渐老麦米熟。”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麦米-汉语大词典麦米麦之仁。
●宋陆游《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大巢初生蚕正浴,小巢渐老麦米熟。”
雀麦米
目录
“雀麦米”在《*辞典》
“雀麦米”在《中华本草》
《*辞典》:雀麦米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Què Mài Mǐ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种子。
【性味】
《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纲目》:滑肠。②《本经逢原》:益肝和脾。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雀麦米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
Què Mài Mǐ
【英文名】
seed of Japanese Bromegrass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omus japonicus Thunb.
【原形态】
雀麦,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秆直立,高30-100cm。叶鞘紧密贴生于秆,外被柔毛;叶舌长1.5-2mm,先端有不规则的裂齿;叶片长5-70cm,宽2-8mm,两面被毛或背面无毛。圆锥花序开展,下垂,长达30cm,每节有3-7分枝;小穗幼时圆筒状,成熟后压扁,长17-34mm(包括芒),有7-14朵花;颖披针形,边缘膜质,第1颗长5-6mm,有3-5脉,第2颖长7-9mm,有7-9脉;外稃卵圆形,边缘膜质,有7-9脉,先端微2裂,其下约2mm,处生芒,芒长5-10mm,第1外稃长8-11mm;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具刺毛;雄蕊3,子房先端有毛。颖果线状长圆形,压扁,腹面具沟槽,成熟后紧贴于内外稃。花、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荒坡、道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中、陕西、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主益肝和脾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1.《纲目》:滑肠。2.《本经逢原》:益肝和脾。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