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草
拼音
shè xiāng cǎo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è的字 拼音为xiāng的字 拼音为cǎo的字 拼音为she的字 拼音为xiang的字 拼音为cao的字基础解释
1.紫述香的别名。 2.蒜的别名。详细解释
紫述香的别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紫述香一名红兰香,一名金桂香,亦名麝香草,出 苍梧 桂林 上郡 界,今 吴中 有麝香草,香似红蓝而甚芳香。”
蒜的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麝香草》:“蒜, 五代 宫中呼麝香草。”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麝香草-汉语大词典麝香草1.紫述香的别名。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紫述香一名红兰香,一名金桂香,亦名麝香草,出苍梧桂林上郡界,今吴中有麝香草,香似红蓝而甚芳香。”
2.蒜的别名。
●宋陶谷《清异录·麝香草》:“蒜,五代宫中呼麝香草。”
麝香草
【出处】
《中国药植图鉴》
【拼音名】
Shè Xiānɡ Cǎo
【别名】
百里香(《上海植物名录》)。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麝香草的全草。5~6月采收。
【原形态】
灌木状常绿草本。茎坚硬直立,四棱形,高18~30厘米,多分枝。叶无柄,对生,线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9~12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尖,叶缘稍反卷,全缘,基部广楔形,上面具短茸毛,并密生腺点。枝梢疏生轮伞花序;花萼表面有短柔毛及腺点,绿色,下唇2裂成针刺状,上唇3裂,裂片较下唇裂片为短;花冠粉红色,比花萼稍长,上唇直立,油腺明显,有樟脑香味;雄蕊2强,超出花冠,花药红色;雌蕊柱头2裂,红色。小坚果棕褐色。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有栽培。
【化学成份】
盛花期的全草含挥发油0.8~1.2%。挥发油中含百里香酚(即麝香草脑,为油中的主要成分)、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l-α-蒎烯、γ-松油烯、α-松油醇,l-脑、石竹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醇酯、乙酸龙脑酯、2-甲基-6-亚甲基庚二烯-2,7-醇及其乙酸酯。另有谓不同之品种其挥发油的单萜成分不同,可分别为牻牛儿醇、芳樟醇、α-松油醇、香荆芥酚、百里香酚或侧柏醇-4及松油醇-4。全草尚含:皂甙、熊果酸、齐墩果酸、咖啡酸、绿原酸、喹啉-4-羧酸,少量黄酮类化合物,如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甙等。
【药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挥发油,特别是麝香草脑有防腐、消毒作用,可用于口腔、咽喉之灭菌。麝香草脑作用性质与酚类似,而作用更强(酚系数为25),但遇有机物则效力大减,水中溶解度亦远较酚为差(1/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开花季节茎、叶的乙醇或生理盐水的提取物效力较好。挥发油的蒸汽亦有良好功效。用纸层析可分别获得对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有效的物质(非鞣质或酚性化合物),在1:300000~500000浓度时即能抑菌。它还有抗真菌作用,1%麝香草脑的醇溶液或2%粉撒布可用于皮肤呕吐、腹泻,口服致死量在0.1~1克/公斤之间,由于肝脏变性,可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功能主治】
①《国药的药理学》:镇咳。尤对百日咳有效。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喉炎。又为皮肤刺激药,防腐性洗涤药。②徐、赵《生药学》:芳香性镇静剂。驱风,镇咳,祛钩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摘录】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