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笛
拼音
yīng dí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yīng的字 拼音为dí的字 拼音为ying的字 拼音为di的字基础解释
笛名。塔吉克 民族乐器。传说为神鹰所化,故称。《解放军报》1976.11.2:“在那高山牧场上,塔吉克 族人民点燃起堆堆篝火,吹着鹰笛,面向首都 北京 纵情歌唱。”《诗刊》1978年第5期:“它盘旋,呼啸,抖下灰色的翎羽,落地便化作 塔吉克 人珍爱的鹰笛。”详细解释
笛名。
塔吉克 民族乐器。传说为神鹰所化,故称。《解放军报》1976.11.2:“在那高山牧场上, 塔吉克 族人民点燃起堆堆篝火,吹着鹰笛,面向首都 北京 纵情歌唱。”《诗刊》1978年第5期:“它盘旋,呼啸,抖下灰色的翎羽,落地便化作 塔吉克 人珍爱的鹰笛。”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鹰笛-中国神话大词典鹰笛
《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一集)·鹰笛》略云,老人云,世间唯塔吉克人有鹰笛,此何故欤?相传昔兀鹰与塔吉克人共居,家家皆畜鹰,或三或两,畜之以供猎,如今之猎犬。其时帕米尔高原有猎人名娃发,父祖辈皆著名猎手,然因为奴隶,常身着烂衣,食奴隶主啮余之羊骨。一年,娃发祖父猎得一羚羊,盖四十年行猎所未有之佳运,欣然以之献其主,冀得分与数峰驼、数只羊。而吝啬之主只收其羚羊,不予其偿。老人稍诉己望,皮鞭已落于身。积郁成病,不久遂死。祖父死后,娃发父仍为主家狩猎。父性刚勇,曾猎得罴,不欲白予主家,乃私携罴至塔合曼售之,且留其地不归。主知之,立遣人将他逮回,以羊毛蘸酥油烧之毙命。父死,唯余娃发一人,伴之者唯百岁兀鹰耳。此鹰虽老,而精力未衰,双目犹锐,能见百里之雀,尖嘴利爪能撕碎黑熊,时人呼之曰“鹰王”。娃发常携此鹰王出猎,所获之物亦悉为主家夺去。娃发悲愤无可诉,常在深山穷谷信口作歌,诉心事于亲密之鹰王。娃发无心狩猎,所缴猎物日益稀少。主家遂令娃发将鹰王交出,用以看守门户。娃发愈觉悲愤,复向鹰王作歌寄情。鹰王忽开口言曰:“娃发,汝勿悲,速杀我,以我翅上骨为笛,则汝之愿望皆能达,不复受苦矣。”娃发不忍,鹰王又促之,云:“汝即不杀我,奴隶主亦会将我夺去。”娃发乃杀鹰王,取其翅上空心骨之最大者以为三眼短笛,名曰鹰笛。奴隶主知之,立遣人呼娃发去。娃发方至其门,主便大怒曰:“立拖出击毙此狗!”娃发乃于怀中出鹰笛吹之,天上兀鹰皆至,有落奴隶主头者,有落奴隶主肩者。其主惧而求饶,曰:“娃发速令鹰去,凡有所求,皆当与汝。”娃发曰:“可与众奴隶家羊十只、牛十头、驼十峰行否?”其主连声应曰:“行,行!”娃发又吹鹰笛,群鹰方始飞去。奴隶主忍痛交出牛羊,塔吉克人又俱得短时小康。奴隶主复施毒计,知娃发之笛为鹰骨所制,乃遣人挨家劝说曰:“杀鹰取骨做笛,则能百事如意,不得令娃发专美也。”人有信之者,遂果杀鹰取骨做笛。家行户效,杀鹰渐多。兀鹰以为主人变心,皆惧而飞去,藏入高山深谷,虽有鹰笛之召,不复回矣。其主既无所畏,复夺塔吉克人之牛、羊、骆驼去,所有奴隶又沦于悲境,自是始知上当受骗,中其阴谋。然自此塔吉克人遂有鹰笛。
鹰笛笛名。
塔吉克民族乐器。传说为神鹰所化,故称。
●《解放军报》1976.11.2:“在那高山牧场上,塔吉克族人民点燃起堆堆篝火,吹着鹰笛,面向首都北京纵情歌唱。”
●《诗刊》1978年第5期:“它盘旋,呼啸,抖下灰色的翎羽,落地便化作塔吉克人珍爱的鹰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