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
拼音
xiū q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xiū的字 拼音为qī的字 拼音为xiu的字 拼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1.亦作“髤漆”。谓以漆涂物。《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辽 主方纵肆,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 贯 所齎皆极珍奇,至运两 浙 髹漆之具以为馈。”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想像 秦淮河 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 2.指油漆。唐 刘禹锡《武陵观火》诗:“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清 田雯《黔书·雄黄》:“茅胶者,薯蕷之别种,不可食者也,其汁若髹漆,可以合离而萃涣。”清 无名氏《梵门绮语录·震泽新庵连生》:“丰容盛鬋,髮光泽如髹漆。”详细解释
亦作“髤漆”。谓以漆涂物。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 辽 主方纵肆,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 贯 所齎皆极珍奇,至运两 浙 髹漆之具以为馈。”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想像 秦淮河 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
指油漆。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 清 田雯 《黔书·雄黄》:“茅胶者,薯蕷之别种,不可食者也,其汁若髹漆,可以合离而萃涣。” 清 无名氏 《梵门绮语录·震泽新庵连生》:“丰容盛鬋,髮光泽如髹漆。”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髹漆-汉语大词典髹漆1.谓以漆涂物。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辽主方纵肆,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贯所齎皆极珍奇,至运两浙髹漆之具以为馈。”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想像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
2.指油漆。
●唐刘禹锡《武陵观火》诗:“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
●清田雯《黔书·雄黄》:“茅胶者,薯蓣之别种,不可食者也,其汁若髹漆,可以合离而萃涣。”
●清无名氏《梵门绮语录·震泽新庵连生》:“丰容盛鬋,发光泽如髹漆。”
以保護或裝潢為目的,用漆或桐油等成膜物質塗刷器物,叫髹漆術。我國是髹漆術和桐油的故鄉,用漆甚早。《韓非子·十過》:“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流漆墨其上。”“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微發光澤,證明漆的使用比記載時間還早。吳江文化的陶罐已繪漆。安陽武官村殷墟五號墓的棺木,漆皮厚達1.5厘米,須經多次成膜。出土的戰國時漆器五彩齊備,複色多樣,顏料約有丹砂、石黃、雌黃、雄黃、紅土、白土、藍靛等,胎型有木、竹、皮、夾紵多種。漢代的漆器制作,規模宏大。馬王堆出土精美漆器幾百件,造型完美,色彩絢麗,可窺見西漢髹漆工藝的一斑。《史記·貨殖列傳》載,“陳、夏千畝漆”富等“千戶侯”。東漢的樊重以種植漆大獲其利。漢以後,漆器日用品漸為瓷器所取代,但仍有些工藝品在發展。如六朝時的脫胎(用繩子抽出泥芯,僅剩純漆)工藝。唐代的“剔紅”(刻深淺花紋)、“金銀平脫”(先膠粘金銀箔,上漆後磨光)等。元代的“創金”(先刻花紋,再填入金銀粉),尤為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