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草偃
拼音
fēng xíng cǎo yǎ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fēng的字 拼音为xíng的字 拼音为cǎo的字 拼音为yǎn的字 拼音为feng的字 拼音为xing的字 拼音为cao的字 拼音为yan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风行:风吹拂而过。
草:本植物的总称。
偃:倒伏。
词典解释
风行草偃-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風行草偃
风行草偃-汉语大词典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上。
后以“风行草偃”比喻有声望者的言行影响世态俗情。
●《三国志·吴志·张纮传》“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纮至,与在朝公卿及知旧述策材略绝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诚,乃心王室。”
●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熹书》:“世俗日浅,小小举措已足以震动一世,使秘书得展其所为,于今日断可以风行草偃。”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小引:“其出入者谓之邪说异端,谓之非圣无法,风行草偃,民遂移风。”亦作“风行草从”。
●《后汉书·郎顗传》:“故《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浊。”
出处
引证
西晋-陈寿-五三 裴松之 注引《吴书》-《三国志·吴书·张纮传》:平定三郡,风行草偃。
唐-令狐德棻等-五-《周书·武帝纪上》:思振颓纲,纳之轨式……斯则风行草偃,从化无违,导德齐礼,庶几可致。
唐-刘禹锡--《谢兵马使朱郑等官表》:遂使感激之士,希勇爵以捐躯;猖狂之徒,聆圣泽而悛性。风行草偃,其势必然。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宋-黄庭坚--《跋张龙图家问》:今见张公之孙出其家书,然后知公特以不贪而蛮獠信服,风行草偃耳。
元-谢应芳--《为王叔才通吴伯善启》:望公秦镜,照我覆盆,能扶颠以持危,必举直而错枉,风行草偃,水到渠成,是犹能解战国之纷,亦何异宰乡人之社。
当代-梁启超-四章-《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出入者谓之邪说异端,谓之非圣无法,风行草偃,民遂移风。
故事
西晋-陈寿-五三 裴松之 注引《吴书》-《三国志·吴书·张纮传》:平定三郡,风行草偃。
唐-令狐德棻等-五-《周书·武帝纪上》:思振颓纲,纳之轨式……斯则风行草偃,从化无违,导德齐礼,庶几可致。
唐-刘禹锡--《谢兵马使朱郑等官表》:遂使感激之士,希勇爵以捐躯;猖狂之徒,聆圣泽而悛性。风行草偃,其势必然。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宋-黄庭坚--《跋张龙图家问》:今见张公之孙出其家书,然后知公特以不贪而蛮獠信服,风行草偃耳。
元-谢应芳--《为王叔才通吴伯善启》:望公秦镜,照我覆盆,能扶颠以持危,必举直而错枉,风行草偃,水到渠成,是犹能解战国之纷,亦何异宰乡人之社。
当代-梁启超-四章-《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出入者谓之邪说异端,谓之非圣无法,风行草偃,民遂移风。